第495章 再见,乌托邦(1 / 2)

过了会,舒斌突然抬起头看着方明华,问道:

“方主席,你是受赵总委托而来,是否能全权做主?”

“当然。”方明华笑了笑:“因为这个盛世图书,是我和赵红军两人合伙开的。”

原来如此!

舒斌恍然大悟。

“那好,方主席。”舒斌说着突然拿起放在边上的公文包,从中取出一本书递给方明华。

“《论语别裁》?南怀瑾的?”方明华看到这本繁体书书的封面不由得问道:“这本书好像在大陆还没出版吧?你从香江那边买的?”

“我在湘潭大学上研究生的时候有个同学叫史蒂芬,是美国人来留学的,去年通过他我认识了在香江居住的南怀瑾先生。”

舒斌解释道:“我现在想问的是,方主席,你觉得这本书能在内地出版吗?”

方明华笑了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你呢,你认为呢?”

“我认为可以,这是一本关于《论语》的讲演录,但并不显得艰涩反而妙趣横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华与价值,这个类型的书在国内市场几乎还是空白,估计读者会喜欢,有一定的销路。”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讲现在国内没有此类的书,所以销路到底如何?我也没十分把握,现在国内更多流行是西方的,像培根的《谈读书》柏拉图《理想国》之类,不过这类书也已经饱和。”

舒斌说完,目光炯炯看着对方。

方明华不慌不忙,拿起酒杯喝了一口才说道:“如果你担任经理这個职务,你就可以出版。”

“真的?!”

“对,这事我可以说了算!”

“那好!我干!”

“那好,来,我们干一杯,合作愉快!”

“合作愉快!”

两人举起酒杯。

舒斌决定加入盛世图书,说话很明显主动起来,他说道:“方主席,马上进入九十年代,我预计,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读者的口味会发生转变,并不仅仅局限于文学小说,同样,出版的图书也要迎合这种转变,扩大视野。”

“譬如像你说的南怀瑾的这本书?”方明华说道。

“对,国学传统是一类,另外应该是经济金融、和新兴科技如计算机领域等——当然不是专业书籍而是科普类的东西,读者肯定感兴趣。”

“有道理,海口公司里有个叫戴嘉利的姑娘,是燕京外院毕业的,现在是公司办公室主任,她的想法和伱很相似。”

“是吗?等后面我找她谈谈。”

这场饭局,两人相谈甚欢。

当然,这只是初步达成协议,至于舒斌过来以后的待遇、以及海口和西京两家盛世图书之间的关系调整,还需要后面详谈。

不过方明华不想参与这些,说服舒斌加入,他的目的已经达到,剩下就是作为总经理赵红军所要考虑的事。

当天晚上在酒店里,方明华就分别给赵红军和宋棠棠打了电话简单说明这边的情况。

“红军,舒斌已经答应,剩下就是你的事了,我明天或者后天就准备回来,你过来和他好好谈谈,他是个很有想法的一个人。”

“为什么你不和他继续谈?”

“你是总经理,我不是。”方明华懒洋洋的回答。

方明华确实想赶回去,那本《天行者》初稿才写了一半多,得加紧进度。

不过离开海口之前,方明华还想见一个人。

韩少工。

《海南纪实》关停,编辑部大部分成员都回了原籍。韩少功留了下来,帮助筹备琼省作协。

在省政府大院的后面三层楼房的三楼,方明华找到韩少工。

“方主席,你怎么来海口了?”韩少工看到方明华很惊讶。

“一点私事,办完了所以过来看看你。”

“来,坐,坐。”韩少工赶忙招呼:“比较乱,条件也艰苦,别笑话啊。”

条件确实很艰苦,只有十几个平米的办公室里,桌子上、椅子上,甚至地上都堆放着各种资料。

韩少工还是从隔壁拿来一把椅子,又给他倒了杯茶。

“你们作协筹备的怎么样了?”方明华关心问道。

“正在抓紧时间筹备中,估计明年就可以正式挂牌,到时候邀请你来参加我们的挂牌仪式。”

“好。”方明华很痛快的答应。

两人又闲聊几句,方明华试探问道:“韩主席,我在街头报亭看到你办的那份《海南纪实》停刊了?”

“是啊,上面的意思,不得不听。”

韩少工的语气中多少有点遗憾。

“其实也好,放下好好休息一段时间,办杂志是很累的,尤其是像你这种。”方明华安慰道。“我也辞掉了《延河》杂志社主编的职务。”

听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