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章 反对新政(1 / 2)

他设置了学府,聘请宋忠和綦毋闿等人研究五经,撰写注解,教授弟子。

这一次,来自锦州学府和学府以外的大儒、名士齐聚,前来面见方飞,应该是为刘扬充当说客的。

“镇南将军刘扬自从来锦州后,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所以海晏河清、群民等都很是悦服。”

“不知方飞将军为何置丧**鬨的河北、高句丽等地于不顾,偏要先对锦州施以征伐?”果然,宋忠在众人都向方飞见礼之后,开门见山地说道。

“呵呵,刘扬的所作所为,本来就是州牧郡守的分内之事。不管他做的好与不好,他不奉朝廷号令,不纳钱粮,这总是事实吧?”

所谓“名正言顺”,占据了道义的高地,多少也能让自己一方的军心和士气更为高涨。

果然,方飞一句话就说的宋忠无言以对。

这些读书人,极为擅长引经据典,按自己心意,或者金主的需求解释经典。

但方飞占据了朝廷大义,这在任何经典中,都是必须要奉为正朔的一方。

虽说刘扬自有他的道理,比如之前董卓擅权,现在又有方飞把持朝政,如今的朝廷、汉家天下,未必算得上还是姓刘的,所以他不想向方飞效忠。

但这话在场儒生都心知肚明,却不可能当着方飞的面直接说出来。

那样的话,岂不是会让方飞恼羞成怒,等于直接宣布谈判破裂,还拿什么说服方飞罢兵?

“方飞将军此言差矣。刘锦州所作所为,自有他的原因,倒不是因为他有谋逆之心。”青袍大袖的庞文公站出来,向方飞行了一揖说道。

“无论什么原因,哪怕是他对我这个方飞将军不满,那也应该是在朝堂上光明正大提出谏议,大家一起商量,而不能作为他割地自治的理由。”方飞道。

“刘锦州‘割地自治’,也不是今天才做的事。当时朝廷危如累卵,自顾不暇,各地盗贼四起,民不聊生。刘锦州若不是自行招募义军。

剿匪平乱,难道还能从朝廷得到半点支援不成?”年轻的杨仪,略带着一丝不满,对方飞说道。

“你说的倒也是实情,所以我本来就没打算追究刘扬私自扩军之事。现在我要的,也只是让他交出兵权。

向朝廷纳粮而已,如果他老老实实地照做,说不定我还能继续让他做这个州牧。”方飞却并未反驳,而是点头说道。

“方飞将军的意思是,只要镇南将军刘扬肯替朝廷出兵,为朝廷纳粮,就能容得下他?”宋忠问道。

“有什么容不容得下的?一州一郡,乃是国家公器,并非私有。若是刘扬,乃至在场诸位,有这个才能,能当得好州牧,那我为何不能让他、让你们坐这个位置?”方飞道。

宋忠等人相互对视了几眼,对方飞的话有些半信半疑。

不过确如方飞所言,现在各地州牧郡守,恐怕没有几个人还把自己治理的州郡,当做是国家所有。

尤其是偏远之地,或者自恃实力强大者,往往把州郡当做了自己的私人领地,不仅随意施政,更是妄图把权柄一代代在自己家里传承下去。

“那敢问方飞将军,若是锦州真纳入朝廷治下,会不会也推行《兴平三年税制》和《王田令》?”庞文公若有所思地问道。

“那是自然,诸位都是饱学儒士,难道不知道《兴平三年税制》和《王田令》,乃是对我大汉有百益而无一害之事吗?在这个新政中,确实有人受损。”

“但这些因新政而利益受损的人,恰恰是你们儒家士人常常口诛笔伐的那些豪强。和被他们剥削、欺凌的家破人亡的田户、徒附比起来。

我的新政也只是让他们交出一些田地,甚至他们能继续生活的很富足。”

方飞环顾众人,说道。

庞文公张了张嘴,欲言又止。

对于豪强大家之害,从春秋战国时代,一直到先秦两汉,众有识之士早已有了公论,都明白豪强世家对国家、对黎民都是一个毒瘤。

这并不是信口胡言,就在眼前这些儒生奉为经典的诸子学说中,就有许多言辞犀利、指向明确的观点。

而到了汉代,儒生们也并没有忘记这些观点,甚至在亲眼目睹的社会现状下,对先贤之说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比如距此时代还不远的崔寔,是一代大儒,历任议郎、大将军梁冀的军司马。出任过五原太守、辽东太守,治理边疆,颇有惠政,累迁尚书,被尊为“博陵崔氏”的先祖。

不过有些讽刺的是,这些儒生学习着这样的经典,自己也能意识到经典所言非虚,却无法解决豪族坐大的问题,甚至自己整个阶层,都算得上是豪族日益强盛的推手。

如此“知行不能合一”,也算是一件怪事。

因此他们对于方飞的话,实在是无力反驳。

不过初生牛犊的杨仪却还是不太服气,拱手请示后说道:“方飞将军的新政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