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进退两难(1 / 3)

日头越来越大,光辉毫无阻拦地落在巷子里,晃得人睁不开眼。

曾经被划作学堂的地方只剩下断壁残垣,半面墙边横放了一根巨大的枯木树干,七八个孩童都还不到定性的年纪,却都乖乖巧巧地在上头排排坐。

他们手里一人分了几页纸,上头有歪歪扭扭、童趣横生的字迹。

而最前头讲课的是一名书生,麻布衣裳,瘦骨嶙峋,唯独眼睛又黑又亮,正温和地念着手里捧着的书。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宋云书牵着雁娘,与老妪隐在巷尾的墙后,静静地看着。

那书与纸她都是识得的。

竹下斋的大部分商品不比垂荫斋精细,看着粗陋,却胜在廉价。

“他是我邻家的二郎,自幼习书,但许多年也没考进书院,这两年倒爱上了教街坊邻居家的小孩念书。”

老妪小声给她们解释,说着说着,又叹了口气:“也是时也命也,他带出来的小孩倒有几个考上了书院的。”

话中不无遗憾。

那头的书生念完课文,便开始讲义。

南金巷子位居繁华的扬州城中,却是实打实的“贫民窟”,硕鼠出没是常有的事,小孩们听得格外兴致勃勃,争着抢着要提问。

“先生先生,老鼠打死不就行了?为什么要劝它?”

“老鼠听得懂我们说话吗?”

“乐土是哪里呀?”

“那里的人会比我们更快乐吗?”

“……”

小孩子的想法天马行空,一个个的问题砸过来叫书生应接不暇,只好挥着书本招呼:“有什么话慢慢说,别着急。”

花了许多年都没能考上书院,书生确然有些才气不足,可也不吝于承认。

小孩子们终于安分下来。

书生松了口气,笑道:“这些问题等老师回去想过,明日再告诉你们可好?咱们现在先好好学文章?”

小孩子们高高兴兴地说“好”。

宋云书这么看着,心里默默地称赞了一声。

——才气不足是一码事,他确然是个当老师的好苗子。

雁娘忽然扯了扯她的袖子,很认真地眨巴着眼表示疑惑:“六七岁就学《诗经》……是不是有点早呀?”

宋云书穿越过来的时候,雁娘的年纪已经不小,所看所学都有擅长和偏好的范畴,更遑论天资出众,更可谓早早就学富五车。

所以宋云书也没必要去干涉。

而年纪尚小的月娘是宋云书手把手教导,但不管文学还是一些自然知识,都是偏向于现代小学教育的,并不强求填鸭式教学。

这么说来他们学《诗经》是早了些。

不待宋云书给出个答案,老妪先解释道:“咱们巷子里都不是富贵人家,这些书啊纸啊的从前更没有,全是有什么就学什么。”

闻言,雁娘眼中便流露出真切的悲悯与感伤。

荒废的学堂里关于《诗经·硕鼠》的讲诵已经接近尾声,书生与小孩们告别,小孩子们便拿着东西飞快地四散开来,从不同的小道中离去了。

他们还是在欢快地笑:“回家吃饭咯!”

有两个小孩拉着手从她们身边过去,还甜甜地叫了声“阿婆”。

老妪就笑得愈发慈爱,朝他们招手嘱咐:“慢点跑!”

他们不认识宋云书姐妹,就显得有些腼腆。

大概是看她们在老妪身边,他们还是睁着黝黑纯净的眼睛怯生生地笑。

“……你们可真好看。”

丢下这么一句话,他们便一溜烟地跑走了。

雁娘羞赧地躲在她身后,宋云书还没来得及说什么,便又被老妪挽住手臂,往学堂旧址那儿走去:“走,你过去看看是不是这儿。”

书生还在慢吞吞的收拾东西,书本、树枝、沙盆,还有蒲团。

荒废的学堂本该尘土飞扬,但却被清扫干净,说不上一尘不染,至少也整齐有序。

“长生娃,中午到阿婆家里吃饭,你爷奶出门去了。”

老妪热络地招呼着书生。

书生本低着头,下意识地应:“诶!”

只是待他循声抬头,脸上还没来堆起晚辈该有的和顺笑意,便看见了一大一小两位亭亭玉立的女郎,登时闹了个大红脸。

老妪没察觉出,凑近了还要去帮他收拾东西。

书生连忙抢过手里,才小声对老妪道:“阿婆您怎么带了人来?而且说过多少次了,有客人在的时候别叫小名。”

老妪这才拍了拍脑门,“啊”了一声:“对,但是、但是长生娃呀——你大名叫啥来着?”

书生:“……”

身后的雁娘小小声地“噗嗤”出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