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真是出类拔萃啊(1 / 2)

“其二,是吏治问题。我朝官员贪污腐败现象严重,许多官员为了一己私利,不惜欺压百姓,中饱私囊。而朝廷的监管措施却不够严格,导致吏治腐败愈演愈烈。”

说到这,袁清墨的语气中充满了愤慨。

随即,袁清墨的脸上露出了担忧的神色。

“其三,是边防问题。我朝边疆地区时常受到外敌入侵,而朝廷的边防力量却不够强大,导致许多边境地区失守,百姓遭受战火之苦。”

“其四,是教育问题。我朝教育水平落后,许多百姓大字不识一个,思想愚昧。而朝廷的教育投入却不够多,导致人才匮乏,国家发展缓慢。”

袁清墨说完这些话,大殿里陷入了一片寂静。

宋若曦静静地坐在那里,心中却掀起了惊涛骇浪。

她没有想到,袁清墨竟然能够如此清晰地指出当下国家面临的问题,而且每个问题都分析得如此透彻。

【当上了皇帝,怎么还是要像读书时一样听课呢?不过,他当官有没有天赋暂且不说,肯定有当老师的天分。这从头到尾都不带停顿结巴的,思路清晰,表达流畅,真厉害啊!】

接着,袁清墨不慌不忙地把所有问题都一一阐述完毕。

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思路清晰,逻辑严谨,用词准确,没有丝毫的停顿和结巴。

不仅如此,他还对宋若曦归田于民的决定大加赞赏,认为这是一项非常明智的决策。

然而,除了赞扬归田于民的决定外,袁清墨的话语中几乎全是在指出宋若曦治理江山的不足之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他言辞犀利,一针见血,没有丝毫的顾忌和保留。

他指出了宋若曦在民生、吏治、边防、教育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他的建议具体而详实,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袁清墨说话时,一同站着的考生们一个个都胆战心惊,如履薄冰。

他们的心脏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握住,额头上冒出了冷汗,脊背发凉,仿佛有一阵寒风从他们的身边吹过。

其中几个考生试图小声劝说袁清墨别再说了,可奈何他们的声音如同蚊子一般微弱,根本无法传到袁清墨的耳朵里。

袁清墨反而越说越起劲,他的声音越来越大,语气越来越激烈,仿佛要将心中的所有不满都发泄出来。

在这些考生的印象中,袁清墨是一个性格孤僻、不喜欢与人结交的人。

他平日里总是独来独往,很少与其他人交流。他的生活非常简单,除了读书就是读书,几乎没有任何娱乐活动。

袁家家训森严,教出来的孩子大多十分规矩,说话严谨,举止得体。

他们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教育,被要求遵守各种礼仪规范和道德准则。

因此,他们在言行举止上都非常谨慎,不敢有丝毫的逾越。

然而,今日一见,袁清墨的表现却与他们想象中完全不同。

他不仅言辞犀利,一针见血,而且还不顾及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敢于直言不讳地指出皇帝的不足之处。

他的勇气和胆识让这些考生们感到既钦佩又惊讶。

“陛下,学生是听到陛下承诺不降罪才慷慨直言的,陛下应当不会出尔反尔吧?”袁清墨说着,深吸了一口气,然后向宋若曦作了一揖。

他知道自己的这番话可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但他更清楚,如果不说出来,自己的良心会过不去。

宋若曦看着袁清墨,心中不禁有些感动。

她没想到,这个年轻人竟然有如此的勇气和胆识。

她点了点头,说道:“当然不会,朕不仅不降罪,还打算重用你。朕今日的问题,就是想看看今年科举的人才当中,到底有没有敢说话的。朕原本以为,他们都会千篇一律地夸奖朕,会畏惧朕而不敢说实情,只有你不同。”

宋若曦说着,目光扫过了在场的众人。

袁清墨听到宋若曦的话,心中不禁有些激动。

他没想到,自己的一番话竟然得到了宋若曦的赏识和重用。

他再次向宋若曦作了一揖,说道:“谢陛下隆恩,学生定当竭尽全力,为陛下分忧解难。”

宋若曦最后把正三品御史大夫的位置给了他,此决定一出也是惹得满朝文武不满。

一位大臣站出来,拱手说道:“陛下,就算是榜眼也不能刚入朝为官就是正三品官员吧?这于理不合啊!”

另一位大臣也附和道:“是啊,陛下。袁清墨虽然有才华,但他缺乏经验,难以担此重任。”

宋若曦微微一笑,说道:“朕用人,不看门第,不看资历,只看能力。袁清墨有才华,有胆识,有担当,朕相信他能够胜任御史大夫一职。”

这时,一位老臣站出来。

“陛下,老臣认为,袁清墨虽然有才华,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