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新的开始(1 / 2)

到了6月底,县里各地的粮食统计出来了,这都是由各村自己统计上报的,这样还是比较麻烦的。等大家都成立了合作社,合作社自然会每年仔细统计,因为这涉及到全体社员的利益。

统计科计算了一下,51年全县小麦平均亩产达到了198.3斤,上报数据中最高的亩产有292.3斤,又是一个新的记录。最低的产量在149斤,这部分是极少的。大多数亩产都在200斤上下浮动,普通种植也就这个产量了。

今年每亩地施肥数量不多,平均产量不及去年公田的产量,但是最高产量是超出的,一方面是使用了农药,第二就是高产的人家都是抓获特务领取了化肥奖励的,最后是大家精耕细作,种植有些小技巧,导致产量创了记录。

下半年化肥充足不少,根据去年张集镇那边水稻的产量计算,平均亩产550斤,再加上农药,可以预见今年一亩地的收获超过750斤是很正常的。人均2.5亩地,人均收获在1875斤,在这个时代妥妥的高产,富裕之地。

周边县城人口少,虽然土地比通和县人均土地多一点,但是种植的多是小麦和玉米等,产量却只有通和县的60%左右,人均算下来1100斤出头。这还是人均3亩到4亩地才可以达到这个产量。交完农业税,自己吃和养牲口就耗费得差不多了。

从全国来看,不管是50年还是5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都要低于2750亿斤,人均不到500斤左右,当然50年产量比51年更低。靠产的这点粮食肯定是吃不饱的,更何况还有地区差异。

由于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兼有寒带、温带、亚热带三种不同气候,各地土质与耕作条件不同,农业生产投资的比重也有大有小,因此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是极不一致的。

如湖北西部、湖南西部等地贫瘠的山区,每人每年平均农业收入合300到500斤稻谷,有些农户每人平均农业收入甚至在200斤以下;而成都平原、太湖周围等地,每人每年平均农业收入可达1000斤稻谷甚至还要多些。

就拿东北一个行政区来说,各地差别也很大:北部地区每人每年平均农业收入合1600多斤高粱,南部地区只合八百多斤,热河只合五百斤左右。就是在一个县境内,各乡村、各农户之间的经济情况也往往有很大差别。

目前的新中国还是一个农业国,各地存在巨大的地区差异,所以有些地方吃得饱,有些地方吃不饱,这是很正常的。主要取决于当地人均土地的多少和土地的产量,这个年代产量不行,所以一直在想办法提高生产力。

现在的通和县放在全国,每年粮食产量都是独一份,南方一年三熟的产量跟通和县比起来也不会高出多少,更何况现在不少地方还不是一年三熟的种植,毕竟要养地。

各家忙着交公粮和卖粮食,通和县还是和往年一样,县政府大力收购粮食,价格一律比市价高一些,县城的粮商现在已经倒闭了,粮食这一块县政府根本就没有对手。

农产品采购局在各镇都有店面,专门为了收购农产品,这几天也是忙得很,现在公粮也都是由这边负责。通和县对待公粮也不苛刻,只要是晒干的就行,毕竟有很多都是直接加工成面粉,送到食品厂去生产。

县里12个走合作社路线的镇子,各个工厂也在这几天陆续完工了,这些建筑工人也可以歇几天,后面再看是到各村建房子还是去县城搞建设。

张集镇这边合8个镇,13个合作社之力,大家第一次集资19万5798.26元,王致远感觉到大家集资不均,前几天给大家划了个人最高资金入股的线,让年初资金入股少的社员,可以再入一部分,来减少县里的占比。

最近不少人卖了粮食,增加入股资金,现在集资金额达到了27万6978.77元,这就是最终的入股资金,后续就不再接受入股了。县里也投资了一样多的资金,这对县里财政而言都是小意思。

13个合作社占股51%,县里占49%,那1%算土地投入。县里每年的分红至少80%投入到这些镇的各种基建、社员福利等公益之中,一起将各地建设好,也算一种新型的共富政策。相当于县里一次性投入一笔资金,帮助地方发展。

工厂终究会垮的,但是在王致远的指导下,这个工厂怎么着也要红火个二三十年吧,这些年肯定是赚钱的,后期社里富裕了,再办别的也就轻松多了。

黄元余在这个时代是无机化合物这方面的专家,前些日子在筹备工厂机器,同时也在工人学校给大家培训。现在暂时担任玻璃厂的总工程师,虽然有些大才小用,但是也可以解决工厂的燃眉之急。

这边13个合作社,到学校报名培训的人有802人,在其中选出了23个人当管理者,其中工厂的厂长一人,副厂长5人,其他销售科、保卫科、物料科等都选好了人。其他人当小组长,负责培训工人。当机器进厂后,黄元余就带着这些人在工厂试生产了起来,各地不少社员都跑过来看热闹,各社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