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荀彧心情复杂(1 / 2)

第323章荀彧心情复杂

颍川人才多,兖州也不少,虽没有荀彧那般王佐之才,但也足够令人满意。

枣祗,颍川阳翟人阳翟枣氏,早年跟随曹操起兵,现为东阿令,和韩浩建议设置屯田,政府将耕牛借给百姓,用于农耕,并按规定收租。士族

韩浩运气不错,当初在河内聚徒众护县没被朱儁剿了,死里逃生跑到魏郡,成为曹操部将,现和史涣二人为曹操心腹将领,被委以执掌亲军的重责。豪强

毛玠,字孝先,陈留平丘人,年少时为县吏,为人廉洁,以清廉公正著称。豪强

凉茂字伯方,山阳昌邑人,少已好学,论议时就经常引经典作凭据,现任泰山郡太守,躬履清蹈进退以道,左军师。士族

吕虔,字子恪,任城人,曹操拿下兖州后,任命他为从事,率领家丁驻守湖陆。豪强

薛悌,字孝威,兖州东郡人氏,任兖州从事。

高堂隆,字升平。泰山郡平阳县人,少年时为诸生,任泰山督邮。

王必,最早追随曹操谋士之一,任兖州从事,后任主簿、长史。

皇帝刚登基没两年,人没了,还是被西凉武夫杀的,这绝对是大汉四百年来最荒唐的事!

荀彧,一个很简单的人,因为他简单得跟个传统文人没什么两样;也可以说他是一个很复杂的人,因为他复杂得一直都在家与国的情怀中纠结。

国家和家族,这次荀彧选择了家族。

若单论个人,荀彧最好的明主不是曹操,而是刘寒,无论在哪,他都能大放异彩。

可刘寒瞧不上他,或者说瞧不上他身后的颍川荀氏,他对士族手段狠辣,他想所有士族成为刘家的狗,荀彧不能答应,所以他才会退而求其次选择曹操,既有家国情怀,又尊重士族,没有刘寒这么极端。

荀彧怪刘寒吗?

谈不上,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刘寒如此敌视士族,荀彧能理解。

整个东汉,从创立者光武帝刘秀开始,都是皇权站在台面上、豪强躲在背地里,皇权管中央,豪强治地方,双方共享股权和红利这么一个政治格局。

这种共治局面是开始出现裂缝,准确来说,不是外戚专权,而宦官专权,而宦官背后站着皇帝,宦官专权,其实是皇帝想夺回士族手中的权力,巩固皇权。

刘氏是最大的士族,它在某些地方与士族、豪强有着共同的利益,若双方一直保持微妙的平衡,双方相安无事。

可这根本不可能,因为自从成为皇族,就必然和士族走到对立面。

≈t;divcassntentadv≈gt;为此,士族豪强也推举出一个代表外戚。因为大多数外戚本身就是出身豪强,他们专权对豪强阶级的利益损害并不大。

宦官不一样,这个群体由于身体、见识、出身等各种局限性,一旦手握权力之后,除了忠于皇权外,他们干啥都是没有底线的,严重损害了豪族阶级的利益,破坏了东汉的政治体系。

加上人心是多变的,外戚掌握到权力的滋味之后,也逐渐膨胀,自私起来,这又加剧了双方的冲突。

所以,后来才会发生愈演愈烈的“党锢之祸”。东汉名亡于桓、灵二帝,实亡于党锢之祸。因为大量已经升级为士族的地方豪强既得利益被破坏了,晋升通道被堵死了,他们下定决心要把既有的政治秩序推倒重建,比如黄巾起义,背后就有士族、豪强暗中支持。只是起义之后就变了味,张角对士族、豪强反咬一口,虽然解除党锢,但士族豪强损失也不小。

失去整个士族阶级向心力的东汉朝廷是根本没有能力去管理好偌大一个国家的。税收、财政、国防、治安、赈灾、安民等等,没有早已发展为地头蛇的士族集团配合,光靠那些只知道捞钱和哄皇帝开心的宦官,指定是不行的。

这就陷入了一个怪圈,皇帝既要打压士族,又要分出利益,依靠士族帮着治理地方。

可士族已经和皇帝撕破脸了,破镜难圆,在士族集团的一个杰出青年袁绍的精心策划之下,盘踞朝堂上百年的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双双被清盘了。只是这个胜利果实并没有被士族集团吃到嘴,而是被暴力压倒一切的地方军阀董卓给截胡了。

所以刘寒才痛恨这些虚伪自私、道貌岸然的士族,才会一改之前在幽并二州的缓和态度,在清理冀州、司隶的时候对这些士族下死手,以前能放过的,现在打散;以前抄家就行,现在流放;以前要流放的,现在直接干掉;以前要杀人的,现在直接夷全族。士族首先做出下作的事,就不要怪皇族对他们赶尽杀绝。

只是,让荀彧没想到,刘寒不再是士族眼中的“睚眦必报的莽夫”,而是善于渔翁得利的猎人。只能说他伪装得太好了,十年时间,士族中就流传这句话:“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刘寒报仇,只争朝夕。”谁惹了他,没几天他的打击报复就来了。

士族数十年甚至两百年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