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董卓入洛阳(1 / 2)

董卓如愿以偿地找到皇帝,进入了洛阳。

但这只是他的第一步,洛阳内可是龙潭虎穴,不然何进不会枉死。

皇帝,懦弱无能,虽然外戚被杀,但其背后还有士族支持,这对董卓极为不利,他要找一个能帮他说话的人。

于是,在回洛阳的路上,董卓便起了废立的心思。

董卓久在西凉,这朝中之事,想在极短之日,树立权威,从一个下属、一个过客成为能说上话的人,能立于当朝,最好的办法就是效仿伊尹、霍光,行废立之事。

“我观当今天子暗弱无能,倒是陈留王聪颖好学,可承大位。今日军前你看他恩威并施,抚慰得体,小小年纪,实实难得呀!”

身旁的女婿兼谋士的李儒也很赞同董卓的话,“有此同感。”

皇帝,一看就是烂泥扶不上墙。

听了李儒的话,董卓说出自己的想法。“嗯!我若是废少帝而立陈留王,你看此事可行否?”

“公欲借废立之事以扬威,倒也是个好主意,此举可获二利。”

“试言之。”

“昔日伊尹、霍光行废立之事,皆在千古名相,一代人杰。今日主公效法先人,必定名垂青史,此一利也”

“其二何也?”

“此次救驾大功,使公威著群臣之上,此时公若立新君,谁敢不从?新君既立,公便可携天子以令群君,进而以谋天下,此二利也。”

董卓听完大喜,“哈哈哈你真不愧是老夫的智囊啊!有此二利,何不为之啊?”

可李儒没有笑,愁容满面道:“虽有二利,可是还有二害。”

董卓也冷静下来:“嗯?还有二害?说说看。”

“我朝自章、和二帝起,凡在朝中掌大权者,诸如窦宪、邓骘、阎显、陈蕃,以至新近被“十常侍”所杀之大将军何进,未有一人不遭横死暴亡。请主公恕我直言,拥立皇帝者,固然权倾朝野,威赫当时,但是也把自己置于众矢之的,此一害也。”

“嗯!温故而知新,好!你这番肺腑之言,甚好!甚是!然而我董卓并非窦宪、邓骘等人,更绝非何进屠夫之辈。”

“其二,便是河间王。河间王屯兵河内已有数月,却迟迟按兵不动,不入洛阳,其目的不明,但可以肯定,洛阳局势变成这样,绝对有这位暗中推波助澜,不可不防啊!”

李儒的话,又让董卓再次想起这个深不可测的人,手握军权不提,猛将如云、谋士如雨,若真的来到洛阳,自己该当如何?

“文优可有破解之法?”

“主公,依我的意思,废立之事当快,河间王本就与何氏不对付,传闻先帝曾留下遗诏,立陈留王为帝,这位估计不会反对,难就难在之后”

董卓当然明白李儒的意思,之后朝廷对河间王的态度,是敌对还是交好。

“文优,依你之言,该当如何?”

“交好!河间王与汝南袁氏不对付天下皆知,为此他们不惜一切代价阻止河间王入朝,我等与河间王交好,是他们不愿看到的,士族不得不对主公妥协。”

“好!好!我有文优,大事可成矣!”

如今洛阳城内,共有三股兵力,袁家,董卓以及何进死后的兵权。

≈t;divcassntentadv≈gt;董卓此时最弱,因为他此时手中只有三千人。

当初何进不让他进洛阳,后来袁绍又让他上书进兵只是拿他当个逼迫太监杀掉何进的棋子。

加上河间王在河内屯军数万,与河东紧挨着,董卓害怕基本盘有失,不敢多带人来。

他当时的想法很简单,挺领导的决策然后顺便分大饼来的。

所以他并没有带大部队全部赶来,只带了三千人。

这点兵力,只能掺和,没法搅局。

让他没想到的是,到了这居然发大财了,一大堆顶头上司一夜间全完蛋了。

所以,进入洛阳之后,董卓一边命人快马加鞭往河东、凉州喊援兵,一边使虚兵之计,每隔四五天,就命他的三千人悄悄溜出洛阳,第二天早上再战鼓震天、红旗招展地敲锣打鼓入城。

这一招打造声势,吓唬住了很多人。

晚上,在司徒府,后军校尉鲍信字允诚焦急地找司徒王允字子师和中军校尉袁绍字本初寻求对付董卓的办法。

王允:“唉!国家多难,社稷多灾,“十常侍”方除,又来了,又来了个董卓。”

鲍信:“他每日进街市,都是这样,铁甲军开道,横行街市,百姓们避之犹如恶鬼,闹得京城内外惶恐不安。”

袁绍:“唉!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唉!”

袁绍很后悔,做局做了这么久,桃子被董卓这个西凉屠夫给摘去了。

白打工!

鲍信:“近日他出入宫庭肆无忌惮,百官惊怵,天子不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