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6 章(2 / 4)

罡的心思了。”

柳奭:“……”

这是嘲讽吗?

这是嘲讽吧?

这一定是嘲讽。

已经入朝参政的晋王顶着一张最纯良的脸说着最强硬的话:“既然父皇已经允许,那么这还有什么好异议的?”

蒋王、越王和纪王:“……”

他们这个时候要是不帮忙说两句的话,会不会显得他们不友爱妹妹?

说实在话,虽然蒋王他们不知道李来仪为什么会出现在这儿——因为即便李世民最后会答应和亲,也不可能送李来仪去薛延陀和亲的——但是就像晋王说的那样,他们父皇都同意了,既然如此,那么他们还反对什么呀?

他们看事情还能比他们父皇要看得更长远,更全面吗?

他们父皇这么做,肯定有他的道理,他们作为儿子的,支持就是了。

要是柳奭只说了一句话,就受到了来自太子等一众皇子的六连怼,直把柳奭怼得都后悔自己刚刚多嘴说那句话了。

长孙无忌见状,不由

地轻哼了一声,一开始听到柳奭的话,他是不高兴的,且不说李来仪今天来旁听符不符合礼法制度,退一万步讲,即便不符合,那他就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吗?

这又不是什么祸国殃民的大事。

只是长孙无忌没想到他都还没有开口,太子他们兄弟六人就你一句,我一句的直接把柳奭给怼回去了。

李来仪这会儿心里爽不爽的,长孙无忌不知道,他只知道自己心里头是挺爽的。

他想他外甥女想做什么,他这个舅父都没有出声呢,哪里轮得到他开口?有这个闲工夫,他还不如去管管他自己的外甥女。

柳奭的外甥女是谁呢?

是王姝,没错就是那个被李世民指给晋王又被他下诏书停了两人婚事的王姝。

长孙无忌作为李来仪的舅父,他偏帮李来仪是正常的,但是让其他人感到意外的是,房玄龄和魏征竟然也没有出言劝阻。

知道李来仪真实身份,并且早年间李世民没少抱着李来仪跟他们讨论政事的房玄龄表示,劝阻什么?这又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

而魏征在经过齐州一事后,已经认可了李来仪的能力,对她也大为改观,况且当初是他提议让李世民虚心纳谏的,所以如果李来仪有好的建议的话,那么何必拘泥于她的性别?

*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李世民和太子乃至房玄龄等人都对李来仪今日旁听一事没有异议,那么其他人自然不会再多嘴说什么了。

省得步上柳奭的后尘。

今日他们要商讨的事情就是要不要答应和薛延陀和亲一事,李世民道:“自古以来,北方的少数民族多为我们中原的边患,薛延陀也不例外。”

“去年年底薛延陀大军突袭东突厥旧部失败后,现在请求和亲,可见有顺从认错之意,众卿认为我们是应该答应还是拒绝?”

关于此事,今日前来商讨的大臣们都已经提前知道了,所以等李世民说完之后,他们就直接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房玄龄先开口,他说:“臣赞成和亲,既然去年一仗已经让薛延陀知道了我们的实力,迫使真珠毗伽可汗有服软之意,我们现在就该以怀柔手段为主,稳定边防,减少战争和伤亡损失。”

长孙无忌却道:“去年一战既然大挫薛延陀的威风,那么我们自当乘胜追击,与其通婚虽然能够暂时安抚住他们,但是也会助长薛延陀的威望,最后的结果只会是尾大不掉。”

房玄龄和长孙无忌两人说完之后,其他的人也大致地发表了一下自己的建议,总体上可以分为保守派和激进派。

以房玄龄为首的保守派认为这个时候和薛延陀撕破脸直接打起来实为不妥,因为大唐如今对外的边患不止薛延陀一个,一旦开战的话,容易被其他势力趁虚而入。

毕竟夷男也不是吃素的,上一次突袭东突厥旧部虽然让他们伤了元气,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薛延陀现在能够成为大唐的心腹大患,自然有一定的道理。

而以长孙

无忌为首的激进派则认为夷男现在既然有了反叛之心,那么他们就应该趁着他们元气大伤的时候出兵削弱他们的实力,把他们打到怕。

这样一来不仅能够给薛延陀一个教训,也能够震慑周边诸藩国。

要知道大唐除了薛延陀之外还有其他臣服于唐的藩国,而这些藩国也并非个个都如他们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忠诚的。

这两种派别一对上,保守派的自然就认为激进派的不够保守,而激进派的则认为保守派的不够激进。

说到最后,长孙无忌已经辩得面红耳赤了,他道:“如今打败仗的是薛延陀,凭什么最后还要派我们大唐的公主去那些鸟不拉屎的地方受罪?”

长孙无忌那么反对和亲,倒也不是因为李世民现在还没嫁人的女儿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