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棉花(1 / 2)

“得嘞!”

李平兴致勃勃地开口。

“所谓宏观调控是指朝廷对于地方经济的总体管理,事实上,如今坊市中府衙会控制商品价格就是其中的一种,只不过如果能够具体化就更好了,当然,这要求主管此事的人必须懂得经济。”

“这样做的本质就是为了保证市场有一个良好的发育情况,对商人又起到一个规范和监督的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均衡发展。”

李世民沉吟片刻道:“你的意思是让朝廷来教百姓怎么做生意?”

李平摇头道:“不,是朝廷告诉百姓生意怎么做,或者说,什么样的生意不能做。”

“比如这次粮食价格的问题。”

“若是关于粮价朝廷有一个统一标准,有严格的监管,也不会出现河东贪腐一事,或许还会有,但百姓至少不会那么惨。”

说到这里,李平也叹了口气。

其实关键还是在于粮食产量问题。

也不知道这个时候有土豆,玉米,红薯什么的有没有流传过来。

“你的话有些道理,但做起来怕是个大工程了。”李世民若有所思。

他大体上听明白了李平的意思。

无非就是改变朝廷的政策倾斜。

将商人这个群体纳入到律法当中,甚至单独开设一套详实的法律,部门。

从长远来看,似乎好处很大,可目前想要施行却困难重重。

李平点点头道:“是呀,有些事情不怕做不好,就怕乱做,宏观调控什么的还是需要一定基础作为支撑的,至少朝堂上要重视起来商人才行。”

“其实我倒是觉得朝廷可以从钱庄入手,将钱庄国有化,用利率和税收来控制天下钱粮的走向。”

李世民像是看傻子一样看着李平:“你觉得百姓可能将银钱存入钱庄?”

“怎么不行,存钱给利息就行了呗。”

“什么?”

李世民像是见鬼了一样。

哪里听说过存钱还要给利息的。

都是储户按照时间长短付给钱庄保管费的好不好。

“也不用多,对于百姓来说,如果朝廷的钱庄遍地都是,不管在什么地方都能够取用,存钱进去了还会有微小的增长,我想他们会疯狂地存钱。”李平试探着将后世银行的模式说出来。

他倒不是觉得这番话能够在大唐建立起银行来。

但至少提出个概念也是好的。

哪怕能够通过老爹让朝廷改善一下钱庄的模式,最好直接抓在朝廷手里就行了。

“可这样做朝廷不是亏钱么?”李世民想了想说道,“那数目可不小,国库都未必吃得下去。”

“可以用他们存进来的钱赚钱呀!”李平冷笑道,“再不济,还可以去抢!”

“朝廷管理钱庄的好处有几样。”

“其一就是能够控制天下间银钱的流动,将市面上各种银钱统一价值,当然,首先要保证的是监管问题。”

李世民闻言心中一动:“你说得确实有道理,若是真能够出现你说的情况,那朝廷就可以控制银钱,门阀世家的财富……”

“没那么简单,朝廷的钱庄更加需要注重信誉。”李平毫不客气地泼冷水。

便宜爹也是真敢想。

竟然要直接对门阀世家下手。

“朝廷控制钱庄最大的意义就是让百姓的钱属于百姓,必须要和户籍挂钩,人死了子女,配偶,父母也可以将钱拿回来。”

“属于他们的财产不会被霸占,不会被夺走,不会凭空消失。”

李世民仔细一想,还真是这么回事。

当即笑骂道:“你真会给我找事。”

李平却道:“这些都是皇帝陛下要去考虑,你跟着操什么心?”

“我?”李世民一时间语塞。

他原本是想着教育李平治国之道的。

哪知道聊着聊着反倒成了自己上课。

明知道李平说的那些东西更像是空中楼阁。

可他还是忍不住去想应该怎么实现,哪些东西现阶段可以利用上。

没办法,他描绘的场景实在是太好了。

李世民甚至只凭借着想象都可以感觉到,若是实现了李平口中的东西,大唐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想想自己以前教育其他皇子,哪个不是乖乖听着,怎么到了李平这就这么不顺呢?

“嗯,你说得很有道理,但为官者还是要了解百姓疾苦。”

李世民生硬地转场让李平目瞪口呆。

还真是不讲道理。

“你可知道前朝为何会灭亡,那是因为……”

李世民全然当做没看见李平的眼神,自顾自地开始教育起来。

可说着说着发现身边好像没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