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2 章 212(1 / 5)

这真是一副太让人眼熟的画面了。

如果接到这个“惊喜”的人不是李清月而是刘仁轨的话,那么这个场景的眼熟程度还会往上多翻一个档次。

那分明就是她当年干出来的事情。

但李清月自觉,自己这个叫做——受限于寿命值,也为了在大唐站稳脚跟,不得不做出这样的冒险之举。

和太平这个情况还是不一样的。

“谁教你到这里来的!”李清月把李长仪和上官婉儿带到临时营帐之中,便忍不住露出了头疼的神情。

她们是真正的小孩子啊,哪能随便学她这么胡作非为。

但大概是因为没有了外面的那群围观之人,也已正式抵达了濮阳,李长仪自觉自己的行动取得了大成功,便鼓起了勇气凑到了李清月的面前,回话道:“我刚才不是说了嘛,我是想来这里帮阿姊的忙。没人教我啊……”

想到沿途之中李旭轮怎么说也帮了她不小的忙,李长仪怎么想都觉得,自己有必要为他保守秘密。

于是这最后的五个字,刚被她说出口的时候还有些心虚,等说到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就已完全变成了斩钉截铁。

这样阿姊应该就瞧不出来了。

她只是在效仿阿姊为阿娘分忧的优良传统,能有什么错!

然而下一刻她的脑袋上就多出了姐姐的手,一把揉乱了她的头发,“行了,你一点都不擅长说谎。”

虽然太平肯定也想出门来玩,但李清月对这个妹妹的脾性还是能确定的。

若没人从旁教唆,她想不出来这个自己偷偷跟上,还能一直藏到濮阳才被发现的计划。

此外,婉儿脾性沉稳,若只是太平自己要偷溜出来,她也不会就这么跟出来。毕竟若是太平出了什么意外,还会牵扯到与她相依为命的母亲身上。

所以这其中必然有人从中介入。

“说说看吧,”李清月饶有兴致地发问,“贤儿教的还是旭轮教的?”

李长仪嘴硬的表情都没在脸上挂多久,就听到李清月接着说道:“你要是不说的话,我立刻就让人将你送回去,反正你都到濮阳了,也不算没出来见过世面。我这边修筑河道的人手多一个少一个也没区别,将你送回去绰绰有余。”

“我有多少人可用,你应该还是清楚的。”

“阿姊你这是威胁!”太平愤愤不平。

但一想到她能成功离宫,也是她威胁李旭轮的结果,现在真可谓是一报还一报,她又顿时哑火了。

果然,她还是没学到阿姊的精髓。

得先有足够让人敬畏的本领,才能在百般应变之中都不落下风。

她小声问道:“那我若是交代了,是不是就不用被送回去了?”

李清月好笑地看着李长仪那双满是期待的眼睛:“我要说不是的话,我看你不仅不好好交代共犯,下次还敢在没人庇护的情况下,跑到更加危险的地方去。”

现在

总算只是到她面前来,可万一往边境跑,那就麻烦了。还不如让她将自己的共犯给供出来,这一次就姑且让她继续留在此地算了。

说起来,一个七岁的孩子若是长在民间,也该当知晓五谷天时、风俗民情了,不能光只会学些经文典籍。

想到洛阳元氏对元希声的培养路子,李清月又不免觉得,太平可不能落在对方的后头,那么她这次突然离家跟随而来,或许……并不是一件坏事。

只是,还得将小妹偷溜出门的后续麻烦给解决了才好。

一听姐姐这句形同默认她行径的回应,李长仪当即没心没肺地将同伙给出卖了个彻底:“是三哥帮的忙。他说早年间阿姊参与熊津、高丽战事也是偷跑出门的,我就觉得自己也能效仿一下。”

李清月一头黑线:“你不会还觉得,这是什么需要发扬光大的传统吧?”

这话若是说到阿娘的面前,也不知道该当说,应当将其归咎于主动给妹妹搭把手的李旭轮,还是应该将其归咎于开了个好头的安定公主。

以至于当李清月从旁取过纸笔,要将太平和婉儿在她这里的消息告知于阿娘的时候,又觉有点难以下笔。

她想了想,干脆将信写出了两份,其中一份送到外祖母那里。

李长仪探着脑袋往桌案上看,就见姐姐在信中,为她打着探访外祖母的理由偷跑做了个解释。又在后头说道,她必定会对妹妹好好教育一番,那么等到开春回返长安的时候,正好给外祖母看看对太平的栽培成果。就是……还请外祖母千万帮忙在阿娘面前美言两句,万一阿娘生气,还能帮忙拦上一拦。

“外祖母会帮忙求情吗?”李长仪眨了眨眼睛。

李清月顺手用笔端点了点她的眉心:“外祖母年纪大了,现在最想看到的就是子女有成,你虽然这次鲁莽了一点,但也不失为想要上进,此次若能将所见所闻都给记下来,也算是明年给她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