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你个浑小子(1 / 2)

其他劳保用品厂,陈耀东已经联系得差不多了。

本来全国各地也都在搞活经济,在老谢的面子下更是一拍即合。

毕竟陈耀东的公司很省心,不需要他们担一点责任,虽然不至于钱货两讫,但有手套这十万件订单在先,他们零零星星铺个两三万件探探路还是没问题的。

唯独鞋厂被他留到了最后。

因为那是他的老家,洛城市河东区燧井沟子。

燧井沟子是解放后才有的名字,以前就是个小山村,叫莲花沟子还是荷花沟子。

之所以改名燧井,是因为抗战时期这里男女老少全民皆兵,效仿楚霸王破釜沉舟之举,除了随身携带的口粮,把其他物资全数沉井,付之一炬。

就算敌人把他们屠戮殆尽,也别想找到一粒黍米。

后来受到了伟人表彰,才有了燧井沟子这个名字。

可惜这燧井的百姓,根正苗红,就是脑子轴,几十年来还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穷得叮当响。

毕竟是抗战老区,上面给了不少特殊照拂,知道他们除了种地,还有祖辈制鞋的手艺,就拨款在这里盖了鞋厂。

可是燧井鞋厂不思变通,来来回回还是那几个老鞋样,开放之后很快就被市场大潮冲击得摇摇欲坠。

要不是厂里的工人没有别的营生可做,不好让他们下岗,早就勒令关停了。

陈耀东此前,是向来看不上燧井沟子的。

上辈子发家之后,把爹妈接进了城里,想着让他们享享清福,过几天好日子。

可是过了很久他才发现,爹妈在城里住着其实并不开心。

有一天他吃饭时问起:“你俩平时也不出门,在总在家窝着干啥?”

“都不认识,出去跟人家也没话说。”二老嘿嘿地笑着:“在家干点活挺好,省得你请佣人了。”

听到这话,陈耀东心里满是愧疚。

爹妈在这里连个说得上话的人都没有,说是享福,每天在空荡荡的别墅里,不会玩电脑手机,也不喜欢看电视,就这么晃啊晃的,一天就过去了。

再后来二老得了阿尔兹海默症,总惦记着回老家。

可是家乡物是人非,和他们同辈的要么搬走了,要么去世了,爹妈住在老宅子里虽然病情缓解了不少,但还是郁郁寡欢,最终也没能挺到八十大寿就过世了。

重回1997年,他现在不仅希望让爹妈过上好日子,还想让他们舒心一点。

顺着国道向东,差不多一个小时的样子,才看到了沿河的那一座小石碑,背面刻着红色老区的事迹,正面四个大字:

燧井沟子。

在石碑后面是比车身宽不了多少的矮桥,两边堆得还净是些杂物,陈耀东下车清理了半天才过去。

沿河一条土路蜿蜒向前,直通向远处的仙姑山。

“哟,东子,都开上小汽车了啊!”路过的乡亲看到是他,纷纷摆手打招呼。

陈耀东和徐倩也一一回礼,顺便跟茵茵说着:“这是你现伟叔,那是你三爷爷,表婶子,大舅爷……”

茵茵乖巧地挨个叫人,大人们纷纷喜笑颜开:“哟,真可爱啊这孩子。”

陈耀东先回了趟家,把徐倩和茵茵放在了爹妈那里。

他在外面一直报喜不报忧,老两口不知道儿子下岗的事,还以为他有供销社的体面工作。

不过这一世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事,他们看到儿子赚了“大钱”,成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大老板”,什么工作不工作的,也就没那么打紧了。

只是老爹陈建军习惯性地叮嘱道:

“还是铁饭碗稳定一点,投机倒把的事,说不定哪天就……”

放在上辈子陈耀东少不了要呛几句茬,现在他只是随口应和着,笑盈盈地跟爹妈摆手:

“你们先吃饭吧,我去找一下刘老师。”

刘老师叫刘明启,原本是夜校的老师。

早些年驻村扫盲的干部,村里所有人几乎都可以说是他的学生,后来一直担任燧井沟子的书记,早些年这里还有小学的时候兼任小学的校长,还教过陈耀东英语。

陈耀东对他一直都是非常尊敬的,这次回家给老师带了不少的礼物。

为燧井沟子劳碌半生的刘老师,此时还在仙姑山脚下的鞋厂车间里,他早已到了该退休的年纪,却始终放心不下这一摊子事,总想着多做点什么。

找不到好的出路,就帮着多做几双鞋……

见陈耀东拎着大包小包的东西走进来,刘老师有些讶异:“哎,这不是小东吗,你怎么得空来看我这个老头子了?”

“这不是有事求到您头上了,吃水不忘挖人井,过来榨干一下您的剩余价值……”陈耀东玩笑道。

“没大没小,二十好几的人了,整天每个正形,”刘老师敲了一下他的脑袋:“走吧,去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