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坑杀(2 / 2)

大半。

泥土之中看不到多少倭人的尸体,估计已经被尽数埋在泥土中了。

明军拿着刺刀和长枪,走进山谷口,清理那些被六管枪打死打伤的倭军俘虏。

到了这个地步,不论死的还是受伤的,明军都挨个补刀,确保不留活口。

尸堆中,一个满身鲜血的人缓缓站了起来。

是喜芝郎……

机枪扫射过来的时候,喜芝郎拉了一具尸体遮挡在身上。

因为躲避及时,喜芝郎的腿上挨了一枪,但还没死。

喜芝郎艰难的向前走了几步,向明军发出悲愤的吼声。

拿着三棱刺刀的明军膀大腰圆,他一路厮杀,哪会惧怕喜芝郎这么个小矬子。

手起刀落,明军一刺刀砸在喜芝郎的腹部。

喜芝郎发出痛苦的呻吟,他跌跌撞撞的退后几步,用倭语说了句什么。

那个健壮的明军可听不懂那么多,又是一刺刀扎了上来。

满身都是血和泥土的喜芝郎被连刺两刀,无力的倒在地上,抽搐着死去了。

清理战场的明军并不认识喜芝郎,他们拿着刀剑长枪,一路斩杀着没死的倭军俘虏。

直到整个山谷里都没有活人。

为了确保埋在土里的倭人俘虏全都毙命,心狠手辣的李明月还留了一百多人,在附近挖掘沟

渠,将一条小溪迎了过来。

小溪流水潺潺,虽然水量很小,但却颇有点润物细无声的诗意。

一点点的水流进入到山沟之后,底下的倭人终于可以瞑目了。

第二年春天,山沟里长出许许多多的杂草。

悲惨的痕迹算是被彻底掩盖了。

这一战,被倭人称为“琵琶湖之战”。

根据明国的官方记载:倭国历史上最短命、最年幼的大皇一休宗纯,在琵琶湖附近的山谷遇袭,当场毙命。

一休宗纯死后,手下的数万大军被明军打死打伤六千多人,剩下的溃散无踪。

而倭国人民口中最勇敢、最正直、最豪迈的剑士喜芝郎,被明军残忍的杀害,享年三十一岁。

喜芝郎死后的事情,就各种说法不一而足了。

历史学者们普遍认为,数万倭军与大明浴血厮杀,最勇敢的一些倭军全部壮烈战死,剩下的人没有了战斗意志,陆续死在了山里,遗体被虎狼吞噬了。

但也有人说,其实喜芝郎是投降派,是无耻的倭奸,他出卖了一休宗纯,然后遣散了大军。

只是后来兵荒马乱,明军马不停蹄的一路向东厮杀,城镇乡村全都被焚毁,无数倭人流离失所。

溃散的倭军到底去了哪里,谁也说不清楚了。

直到几百年后,华夏第三铁路桥梁建设工程局在琵琶湖附近的岐埠山脉开挖,无意中发现了大量的白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