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告别咸阳(1 / 2)

马鸣长啸 孤雁柯梦 1431 字 25天前

长平之战的硝烟尚未消散,赵国的国力已濒临崩溃的边缘。秦军大帐之内,白起身披铁甲,面庞坚毅如雕,额头上隐约可见的疤痕仿佛在诉说着他征战沙场的无数荣光。他那双深邃的眼眸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注视着地图上赵国的版图,心中已然拟好了攻占邯郸的周密计划。

"将军,若依您所言,此役过后赵国国土将尽归我大秦。"马潇紧随其侧,他那年轻却已饱经战火洗礼的脸庞上写满了对胜利的渴望,以及对白起无条件的敬仰与信任。

然而,秦军大营之外,秦国王宫内却是另一番景象。秦王宫殿巍峨壮观,烛火摇曳,映照在青铜器皿上闪烁着冷峻的光芒。范睢,这位秦相,嘴角挂着一抹深不可测的微笑,他身着华贵官服,端坐在秦王殿中,那狡黠的目光扫过殿内的秦王嬴稷。他深知,白起功高震主,若赵国覆灭,自己在朝中的地位恐将岌岌可危。

范雎眼神坚定,拱手而道:“大王,当前形势颇为微妙。我秦军在白起将军的率领下,势如破竹,直逼邯郸,赵国确已危在旦夕。然而,臣窃以为,此刻若一举荡平赵国,必将引发列国对我强秦的恐惧与敌视,促成他们合力抗秦的合纵之势。春秋战国以来,历来便是得人心者得天下,此时速胜非长久之计。”

秦王嬴稷眉头紧锁,微微点头,又显出犹疑:“范卿所言甚是,寡人亦曾忧虑此事。然白起将军连战连捷,正是攻赵良机,倘若错过,日后是否还能重现这般有利局势?”

范雎轻抚须髯,语气深沉:“大王明鉴,时机固然重要,然长远战略更为关键。臣建议暂时召回白起将军及其主力部队,暗中积蓄力量,等待赵国内部矛盾激化,或是他国产生间隙之际,再伺机而动。届时,既能减少正面冲突所带来的损失,又能分化瓦解列国联盟。”

秦王嬴稷沉吟片刻,目光炯炯:“范卿之策,颇有远见。只是如何说服白起将军停战撤军,恐非易事。毕竟他素来以军事行动果敢著称,且对战机把握精准。”

范雎胸有成竹道:“大王勿忧,白起将军乃忠勇之士,只要大王亲笔诏令,晓以利害,相信他会理解并遵从王命。”

秦王嬴稷略作思考,终于下了决心,挥毫写下召回白起的诏令,这一决策将深刻影响秦赵两国乃至整个战国格局的走势。

赵国边界的大营内,月光洒在满是刀剑印痕的木桌上,营帐内仅剩烛火摇曳,映照出白起刚毅却略显疲惫的脸庞。

白起接到秦王诏令,手中的战策滑落在地,他眼中的火焰瞬间熄灭,取而代之的是无法掩饰的悲愤与无奈。他双手紧握,青筋暴起,那一刻,他仿佛是一座山岳,承受着来自帝王的旨意与内心的痛苦。面对秦王的决定,白起虽万般不情愿,却终究选择了忠诚,他紧闭双眼,任由心中的愤怒与不甘化作一句低沉的承诺:"王命难违,我白起虽对错过此等良机感到痛心疾首,但也明白身为秦臣,唯王命是从。传令全军,撤回秦国!"

白起望着营帐外那朦胧的远方,仿佛看到了赵国那曾经唾手可得的疆域,心底深处的悲愤与无奈交织,

这一瞬,马潇看着白起那黯然神伤的背影,感受着他的悲痛与无奈,心中同样五味杂陈。

白起回望马潇,脸上掠过一丝苦笑:“马潇,我白起征战一生,怎会不知战况瞬息万变,胜败乃兵家常事。但此次撤军,的确错过了一个绝佳的灭赵良机。不过,我等为秦臣,唯有恪守王命,静候时机再起。”

时光如梭,长平古战场的残阳尚未淡去血色,赵国在列国的援助下,如同凤凰涅槃,从灰烬中艰难重生。秦王嬴稷在范雎的煽动之下,决定再次对赵国挥动战锤。

白起,这位历经战火洗礼的铁血战神,立于秦王座前,眼神中交织着对战争本质的深刻洞见与对未来的深深忧虑。他话语低沉却掷地有声:“大王,赵国虽在长平之战中遭受重创,但借由列国扶持,其生命力犹如冬日枯木逢春,正缓慢复苏。此刻我军若强行再战,无明显优势,恐将陷入长期消耗,白白增添更多伤亡。恳请大王明察秋毫,待到时机成熟,再行筹划攻赵之计。”

秦王嬴稷面色铁青,眼神如刀,直刺白起心扉:“白起,寡人深知你行事稳健,但国家兴衰、疆域扩张,岂能因一时犹豫而停滞不前。既然你坚决不肯领军出征,寡人只能另选将才。”

秦王在无奈之下派遣他人率军赴赵,然而,战事的发展正如白起所预言的那样,秦军在赵国和列国联军的顽固抵抗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最终遭受了惨烈的挫败。当败讯如疾风骤雨般席卷秦国,秦王嬴稷心中的怒火与失望交织成海,波涛汹涌。他数次催促白起重新执掌兵权,却均被白起以年老病弱为由婉拒。

秦王嬴稷怒火中烧,语气冰冷:“白起,你既不愿领军,又在我军遭受重创之时袖手旁观,寡人无法容忍这种行为!”秦王嬴稷的语气中透露出极度的失望与愤怒,他无法接受白起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保持沉默的态度。

秦王的忍耐终于到达了极限,他万分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