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章 康定和谈与技术壁垒(3 / 4)

一脸微笑的表情。

其实他表面上镇定,心里也是慌得一批。

虽然笃定辽国大概率会同意,但万一辽国没什么聪明人,全都是满脑子肌肉的武夫,宁愿国内崩溃也要两败俱伤呢?

所以现在看到辽国最终做出了最明智的决定,赵骏还是暗松了一口气的同时,心里感叹辽国还是有智者。

“只是”

赵祯看完劄子之后,沉吟一会儿,犹豫说道“他们还是有几个条件。”

“什么条件?”

赵骏问。

赵祯就把辽国提的几个要求说了一下,末了又问道“大孙,能答应吗?”

所有人都看向赵骏,毕竟谁都知道,赵骏才是拿主意的人。

“能!”

赵骏认真地点点头。

“太好了,简直是大胜利!”

“此次和谈,怕是要载入史册了。”

“在老夫有生之年,能见到辽国有吃瘪的一天,真是让人感慨啊。”

几个年逾六七十岁的老头都是老泪纵横。

他们年轻时候其实经历过澶渊之盟的屈辱,也知道辽国人到底有多颐指气使。

现在却取得了如此大的外交胜利,让众人无一不热泪盈眶。

然而没想到赵骏却沉声道“先别高兴得太早啊,这些条件可以答应,但其中第一条有问题。”

“大孙,知足吧。”

赵祯知道这是指名义上岁贡有辱国体的事情,劝道“他们愿意拿东西换就已经不错了。”

“不行,我还是要提两点第一,以前澶渊之盟是纳,但现在不行,改为赠!”

赵骏说道“第二,即便是赠,想得到这个名声也不容易,得花钱买,那就原本价值三十万贯的东西,给我们三十五万贯吧。五万贯买个名义,我们吃点小亏,不过分吧。”

“他们能同意吗?”

吕夷简劝道“汉龙,见好就收吧,现在来之不易的和谈,莫要再起波澜。”

“是啊,就这样吧。”

晏殊也劝道。

“你们真是,怕什么,他们既然已经答应了和谈,那就说明这事已经敲定,不可能改。”

赵骏笑道“何况这不间接就说明辽国那边已经顶不住了吗?在这点小事上,他们也不会再多做计较。最多就是他们回国后宣传是“纳”或者“献”,我们不予回应就是,在国内我们只说取消了岁币就行,随便耶律宗真在辽国怎么说,我们只要好处!”

这其实还是国格的问题,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献”是个下奉上的词,历史上重熙增币,辽国就要求“献”,是富弼强烈要求,才改为赠。

而“纳”算是个中性词,有缴纳、贡献,又有交予、缴付之意。澶渊之盟勉强算是平等对待了,所以当时是纳。

但不管怎么样,虽然是个中性词,可词义也不算特别明显,还是有一定下奉上的嫌疑。

赠就不一样了。

平等赠予,甚至有点施舍的意味。

因此辽国那边为了不丢面子,才把范仲淹打下来的涞水南岸土地要求不算割让,而是赠送。

显然辽国这边打输了还死要面子的行为着实让赵骏有些不满意。

不过要面子可以。

拿钱买。

反正他们自己会对这件事保持沉默。

这样辽国赢了面子,宋国得了里子,简直是秦始皇玩克隆——双赢啊。

“嗯,或许也确实如此。”

晏殊忽然有些纳闷道“不过为何辽国要执意放开禁物?以前我们是不允许书籍流入辽国,他们就不怕被文化入侵吗?”

现在他们也已经知道什么叫文化入侵了。

赵骏笑道“人家比你清楚得很,这才是人家聪明的地方?”

“为何?”

众人不解。

赵骏说道“很简单,辽国也多有汉人,而且他们自诩为天朝上邦,乃是唐朝正统,所以也推崇儒家文化,欢迎儒家经典还来不及。至于铜、硝、硫磺等禁物,你猜他们需不需要?”

“火器!”

众人互相对视,异口同声,顿时明了。

辽国显然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是盯上了大宋的火器了。

知道打不过,就得进行研究。

而研究就得有原材料。

东北虽然物产丰富,但硝石矿和硫磺矿极少,即便是有,也多埋在地下。

中原地区就不一样,古代中国硝石矿产地在西北地区,有“硝石出陇道,硫磺出汉中”的说法。

不过那是春秋时期《范子计然》的记载了,离北宋都一千多年,汉中的硫磺矿产逐渐枯竭,需要大量从日本进口。

而硝石的产量则没有减少,因为产地颇多,除了西北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