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 商人与资本家的区别(2 / 4)

接着二人各自坐了左右两边的位置,李谘才请诸多商人们按照位置坐好。

其中田昌和康喜坐在左右下首位置,他们一个是汴梁最大的茶商,另外一个是汴梁最大的盐商,都颇有家资。

孟承起则坐在赵骏左手边下首第二个位置。

他家其实没那么富裕。

按粮商里地位来说,孟家总资产不过四五十万贯,只能排第二第三梯队,根本不能算最顶级的粮商。

但架不住孟承起是关系户。

跟赵骏之前就认识,赵骏觉得这人挺有意思,而且懂事听话,把一个没有他任何股份的印刷坊打理得井井有条,编辑部那边也全靠孟承起帮忙。

所以在本来就需要粮商的情况下,顺手捞他一把也无可厚非。毕竟相比于找那些不知底细的陌生人,找一个知根知底的也挺好。

其余人也都是汴梁数一数二的茶、盐、粮、油之类生物必需品的大商家,在这里身家最差的都有四五十万贯以上。

可以说,如果这里的人家产全部充公,估摸着得一下子能帮朝廷财政收入上千万贯。

众人纷纷坐下。

接着李府的奴仆上了茶叶,都是上等的好茶,茶香一下子飘满了整个屋子。

这屋里本来就有香炭,用炭盆、火炉一类,把室内温度保持在一定程度,还有香炉升出袅袅青烟,茶气一冲,茶香混杂着香料味道,让屋中气味更加浸入心脾。

奴仆上了茶后,就倒退着出去,把门关上,免得屋外的冷风吹进来。

直到这个时候,李谘才环顾四周,开口说道“诸位,今日邀请你们来的目的,想必大家都已经知道。”

他继续说道“朝廷榷卖弊端颇多,各茶、盐、米、油、铁等卖场官吏要么人浮于事、尸位素餐,要么上下其手,贪腐成性。以至于出来的商品品质低劣,百姓根本不愿意购买,因而朝廷榷卖改革,势在必行。”

李谘说着端起手中的茶杯,眯起眼睛扫视在场,一边佯装喝茶,一边实际上在看众人反应。

不出他所料的是,在场诸多商人都露出喜色。

这些生活必需品销售毕竟是有门槛,茶有茶引、盐有盐钞,虽然开中法目前尚未把盐纳入其中,需要到庆历八年,兵部员外郎范祥变通盐法,把盐也纳入入中,才开始盐钞政策。

但当时食盐属于绝对的官家榷卖,私人不允许有盐,只能做官府的下级经销商,官府给什么盐,他们就只能卖什么盐。

这样做不仅大部分利润归于官府,同时也很难保证质量,必须后期加工才行。

私盐质量能保证,但官府会抓。

所以只要涉及到榷卖,他们这些没有大官员做后台的普通大商人,面对那些本来就在其中上下其手的高官,根本不是对手。

如果朝廷能够开放榷卖,让他们可以没门槛拿到茶和盐,那么经商情况一定会好许多。

因而听到朝廷放开榷卖,大家自然很高兴。

见众人反应,李谘心里就有了底气,看了眼赵骏,见对方点点头,便说道“诸位都是汴梁有名的大商人,今日想来听听诸位的想法,以为如何?”

田昌连忙说道“这自然是件好事,官家和朝廷诸位相公英明,又有知院与李相变法改制,自是能惠及天下商人与百姓。”

“不错,若是取消了榷卖,大家便都能用心制出好茶、好盐,不像从前那般,市面上质量良莠不齐,反而伤损了百姓,李相此举,实在是利国利民。”

“在官家以及知院带领下,改制之后,市面上的商品肯定也能变得更好,价格也更低廉,这对于国家和百姓来说,确实是妙事呀。”

众人张口官家知院,闭嘴百姓国家,纷纷奉献上了马屁。在榷卖制度下,他们虽然能喝口汤,但也就只能喝口汤而已。

大头其实不是国家赚了,而是掌管榷卖的那些官吏赚了。

本身国营专卖的情况下,他们就没有改进技术,增加商品品质的动力,因为百姓不管怎么样,都必须要从他们手里买,何必浪费那么多精力?

所以就导致这些掌管榷卖的官吏人浮于事,甚至还私底下把官营的产品卖给商人,又或者自己偷出来贩卖。

另外就是很多官员背后都有家族商业势力,比如那位龙图阁待制马季良,还有给事中胡则,殿中侍御史王沿候等等.

如果说官员经商的名单的话,估摸着说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因为不止是中央官员,还有地方官员也经商。

甚至宰相吕夷简、王曾、王随、蔡齐、宋绶、盛度,乃至于晏殊都广盖私宅,出租谋取暴利,被蔡襄弹劾。

也难怪苏洵在《嘉祐集》中对此感慨颇深,“吏之商,既幸而不罚,又从而不征,资之以县官公籴之法,负之以县官之徒,载之以县官之舟,关防不讥,津梁不呵,然则为吏而商,诚可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