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上岸第一剑,先斩辅导员(2 / 4)

了书籍,都是大儒注释的经典著作,他专注于《孝经》,就拿了本初唐大儒孔颖达注释的书看起来。

等到下午申时三刻,王曾散值下班,径直被轿夫送到了他的住宅外,赵骏亲自出来迎接。

在他家当护卫的皇城察子们见到这一幕,眼珠子都快瞪下来。

王相公居然来了

“这位小郎到底是什么人物王相公竟然亲自到访”

“谁知道去,咱们只管听令行事就行。”

“上头的事情还是别管。”

几个护卫察子为首的叫周辛,是探事司的押班,听起来像个普通衙役,实际上还是武职六品亲卫官,属于皇帝亲军。

他早就察觉到了事情的不对劲,皇城司虽然被那些文官们忌惮,时常上奏折喊打喊杀,要官家将衙门裁撤掉。

但因为深受官家倚重,所以皇城使的地位不低,寻常人哪有资格让他陪着过来,且还留下察子当护卫。

现在又来了位相公,这证明里面的那位显然有惊天大的身份,这让原本因被无故派来留守,像坐牢一般的察子们顿时精神起来,认真做好护卫工作。

赵骏也没管他们,毕竟才第一天认识,都不熟,就让他们做好分内工作就是,自己亲自领着王曾进入了书房。

“骏小子,这里呆的怎么样还习惯吗”

王曾进来打量了一下他的房子,虽说小是小了点,比不得他在御街州桥外的王家大宅,但胜在离皇宫近,想进宫还是很容易。

赵骏整理了一下笔墨纸砚,笑着说道:“还行吧,有个住的地方就行,我是农村出身,不太挑地方。”

“嗯,那就好。”

王曾看到赵骏桌案上已经摆上了孝经,似乎有翻动的痕迹,满意地点点头道:“看来你已经开始在学习经义了。”

“那有什么办法,让伱们帮忙你们又不帮,只能自己学了,总不能绕开科举,官家直接给我册封吧。”

赵骏试探性地开了句玩笑。

王曾的脸色一下子就不好看了起来,说道:“赵骏,人还是要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地为好。”

“呵呵。”

赵骏皮笑肉不笑地应了一句。

“今日我来教你行文格式,我带了几张卷子,是我以前写的,你先抄一遍看看,熟悉这种行文。”

王曾走过来从袖子里拿了几张卷子出来。

赵骏接过来扫了一遍,然后自己准备了纸笔,拿毛笔在砚台里新倒的墨上沾了沾,就坐下开始抄写。

王曾看到他握笔的姿势就皱起眉头道:“你难道不会用笔吗”

“不是不会,是很久没用了,生疏了。”

赵骏说道。

他是学过毛笔字的,现在义务教育下,基本上只要不是特别偏远的农村,普通小镇的小学都有毛笔课,一直从三年级学到六年级,学了三年。

之后到了高中,提倡素质教育下,文科生每周也有一节书法课,当年赵骏的书法居然还不错,写得有模有样。

问题是他大学四年都没摸毛笔,手势自然没以前那么熟练。

“会写字就好,慢慢来吧。”

王曾点点头,然后指着卷文上面说道:“你看,一篇策论要分为三种,分别是策头、策项以及策尾,策头是策文的开头,可分为“启对语”“导引语”“收束语”,起到引导整篇策论题意的作用,至于这策项.”

赵骏用毛笔抄王曾的策论,刚开始抄得磕磕绊绊,毕竟几年没拿毛笔,肯定是不如从前。但慢慢地也掌握了节奏,字写得差了些,不过勉强能认出来,倒也不成问题。

考科举不是考书法,基本上只要字不是特别离谱,潦草到考官完全认不出来,在内容足够强悍的情况下,大抵是可以过关。

而王曾讲述的就是写策论的行为格式,赵骏一边听着他的讲解,一边觉得怎么那么熟悉。

又一边抄写一边听着,忽然就想到。

这tm不就是作文吗

语文作文不就是先确定主题,然后立意,再阐述真理,最后点题呼应,也就是俗称的开头、中间和结尾。

果然。

千百年来写这玩意儿一直是一个套路。

把这种行文格式理解成作为之后,倒是一下子让赵骏的脑子清晰了许多。

他继续听着王曾的讲解,对策论行文的了解也深了不少。

就这样过了三个多小时,到酉时三刻,也就是晚上八点钟的时候,赵骏对策论行文就已经有了个概念。

现在只需要再深化理解一下,然后学会用古人的语气以及少部分需要用到的繁体字,并且把毛笔字重新拾起来,大抵就能写出一篇策论了。

“这就是策论的一些要点,看来你学得很快啊,离乡试还有二十多天,我明天会让人多拿一些我当年写的策论过来,你先可以照着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