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章 万全之策(1 / 2)

只是关墙并非平地,不仅高耸陡峻,而且城墙上地形狭窄,在一段距离之内,哪怕是人挨人、人挤人,也只能容纳有限的人数。

火炮不仅重达两千余斤,它还是一个一丈多长的整体,所以想通过关城内的步梯抬上来,也是不可能的。

此时正在拉拽火炮的民夫和士卒们已经尝试了两次,也能把火炮拉离地面。但火炮离地之后摇摇晃晃,不仅碰撞城墙可能导致变形,还有可能中途掉落……

一旦摔下去,这火炮肯定会变成一堆废铜。

为了铸造这些火炮,方飞把当初兑换的铜钱全都融了,还搜刮了不少铜料;这还是其次,造炮的铜倒还有富余,关键是如此巨大的青铜器,铸造极为不易。

这不是只求一个外观那种铜器,而对整个炮身的质地、延展度、韧度、硬度、密度、气孔率等各项指标,都有着极高的要求。

当然,钟官府的大匠有着完整的传承,并非仓促上马的土法制铜匠人。他们有铸造大钟的技术,大钟对于密度音色、整体性等方面,同样有着较高的要求。

总之,即使是以钟官府大匠的手艺,也不缺乏铜料,这大半年才新做了这三门火炮,可见其珍贵难得。

因此众人又只得把火炮放下,想要找到一个万全之策。

“将军,想要安稳吊运如此重物,就不能急在一时。”沙宁一边观察着人员和场地的情况,一边对张辽说道。

“抚远有何计较?”张辽看向沙宁道。

“此前我在大汉综合学校之时,为了验证《常识》里面的‘杠杆’‘滑轮’之道,也曾带着学生建造过‘木制吊机’。

不过当时并没有如此沉重之物拿来‘试验’……”沙宁一边回想着《常识》里的“定理”,一边说道。

“那我就将此事交予你主持。需要什么物事、人力,你可持我令牌自去调用。等火炮送上城墙之后。

也由你负责照管,乃至接洽第二军派来教习炮术之人。”张辽不由分说,就把整个关于火炮的任务交给了沙宁。

如今大敌当前,张辽军务繁重,恨不得有分身之术,怎么可能一直为了这些庶务耽搁着?

别说张辽没有见过火炮的威力,即便他亲眼见过,也只会更加确定,火炮不会是此战的重点。

毕竟此时火炮能发挥的作用,还实在有限得很——除非有数百门。

调运火炮也不急在一时,毕竟第二军派出的“火炮兵卒”都还没有来。

所以沙宁打发走了无事的兵卒和民夫,先取来纸笔,进行了一番计算,又画了一份草图。

随后他先命木匠在城墙上建造吊架,务必要按图施工,以确保其承载能力。

直到当日天晚,整个吊装机具都还没有完工,仍在加工木轮。

沙宁命自己队中的两位什长,率人在火炮边扎营负责守护。

次日下午,一具依靠木滑轮和七八根绳索操纵的吊运机具,才算是安装完毕。

沙宁也不急着开始吊运火炮,而是大胆地亲自乘坐吊机上下了一次,以测试其稳定和安全性。

之后他才下令,城上只用了二十人,开始正式吊装火炮。

而且沙宁再次乘坐于火炮之上,手持木杆,以便借用城墙稳定火炮,不让它来回旋转和晃动。

就在队中士卒纷纷为队率的大胆行为喝彩时,一位久违的故人来到了虎牢关。

“沙校长,你怎可如此冒险?”徐晃站在城头,看着骑在火炮上的沙宁,连连摇头道。

“哈哈,这具吊机已经测试过了,没有半点问题,所以我这不算冒险。还有,我现在是义勇军第一军的一名队率,并不是校长了……”沙宁抬头看见徐晃,笑道。

“我还以为你是带着今年的大学生,来军中‘实践活动’呢。”徐晃道。

徐晃也曾在大汉综合学校教了一年书,还是沙宁发展的复联会员,所以跟沙宁不仅熟悉,还是亲密的“复联同仁”关系。

沙宁一直护送火炮上了城墙,又指挥着众人小心卸下,然后对手下士卒道:“你们谁敢去护送第二门火炮上来?”

士卒和什长、伍长们,多是生机勃勃的年轻人,即便年纪大一些的,也是常在军伍中,血气方刚。

他们看到沙宁的行为,除了一开始有些担心,随后只觉得新奇好玩,本身就已经跃跃欲试。

这时候听到沙宁的话,便争抢着想要去乘坐吊机“玩一趟”。

“汝为何从军?”徐晃地问道。

“自从小之时,就很想成为校尉,因此从未改变,这是我小时候的梦想。”

他现在是第二军的“龙炮校尉”,从军中职衔来说,比沙宁高的多了。

“龙炮校尉?所以你就是第二军派来指导我们怎么打的人了?”沙宁问道。

“没错。这次除了我,还有八名‘龙炮士’和十名‘龙炮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