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 应对之法(1 / 2)

可以说他现在倚重的,就是襄阳城北的汉水了。

虽说汉水远不如江水(长江)那样,称得上是天险,但任何人也不可能靠游泳来渡河攻城吧?

不管怎么说,汉水也算是一条大河。就算在此前的历史上,似乎并没有什么利用汉水就能阻挡住敌军的战局。

但现在情况有些不一样,方飞几乎可以说是没有任何战船的,而刘扬却做了充分的准备。

七月初七,程挚的大军抵达了汉水北岸,并立刻着手开始攻打邓县。

邓县位于汉水北岸,襄阳的西北数十里处,驻守此处的是刘扬紧急派出的别驾刘先。

由于邓县南临汉水,可以利用刘扬势力在水上的战船优势取得源源不断的支援,所以刘先带了五千士卒,相信自己能够坚守一段时间。

同时,刘扬早已把汉水沿岸的所有船只,哪怕是不能作战的小鱼船,都收拢到了南岸。

只不过黄祖亲自驾乘的高大楼船,虽然在江面上耀武扬威,但也绝不敢轻易靠岸。

对邓县的攻击只用了三天时间。

这一次方飞用了数百斤火器,就炸开了邓县的城门。

城门一破,刘先就立刻失去了迷之自信,果断向方飞投了降。

不得不说,刘扬的治下虽然人才济济,但这忠诚度和方晋那是完全没法比的。

可能因为这些从天南地北逃到锦州的人,本身就是因为害怕或者厌恶战争,又怎么能像那些一直留在战乱之地,出生入死的人一样顽强呢?

不过面对在水面上巡弋的楼船,和像小鸡仔跟着老母鸡一样的十余艘艨艟,绕是方飞力大无穷,也没什么好办法。

他又不会水上漂。

两天过后,方飞直接去找了魏延。

魏延枣红脸膛,一双眼睛炯炯有神。见到方飞只略微惊奇,并无其他人那般敬畏。

“你就是魏延?为何要来投我?”等魏延见礼之后,方飞开门见山地问道。

魏延拱手道:“大丈夫当在此乱世建功立业,方飞将军如今正是用人之时,我来投效方飞将军,必定能够得到重用。”

他的语气充满了自信,还带着一股舍我其谁的傲气,以至于陪同方飞的固军校尉程挚和降将刘先,都一起皱了皱眉头。

“义阳离襄阳更近吧?你为何不去刘扬那里呢?”方飞对魏延的回答并不满意,追问道。

这样的话,对于一个带着部曲来投奔的人才,算是有些不礼貌了。

魏延曾被诸葛亮评为“脑后有反骨”,虽说这可能只是小说家故作惊奇之语,但最后魏延在蜀汉确实没能落得好下场。

至于魏延到底是被逼反的,还是不得已为之,这些都不必细究。他的结局,就算是被逼的,肯定也和他自身的性格和行为有一定关系。

汉末三国时期的大多数人物,方飞甚至连名字都不都一定有印象,对于魏延,却算是耳熟能详,知道一些他的故事。

所以方飞决定谨慎一些,就算是不礼貌,也要尽量搞清楚魏延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刘扬无容人之量,锦州有多少英雄豪杰,在他那里都得不到重用。再说,我为何要去投一个即将日落西山之人?”魏延语带不屑地说道。

“这么说,你是认为朝廷此战必胜了?可是现在我们连渡过汉水都有些困难,不知你对此有何看法?”方飞道。

魏延并不知道方飞在其他几路的军事行动安排,他所能见到的,就是程挚率领的汉水北岸的这一万多人马。

就算没有汉水和黄祖的水军阻隔,这些兵马数量也比不上襄阳守军,何况刘扬方还有襄阳这座城市本身可以作为倚仗。

对目前朝廷在此的这一部军队来说,刘扬看起来优势极大。

“自古以来,就没人能够依靠汉水之险阻敌。方飞将军哪怕无船,想要渡河也不是难事。由此往西北行二百七十里。

也就是南阳郡的阴县,群山环绕,汉水变得狭窄,哪怕是黄祖的艨艟,也无法通行。”

“因此方飞将军现在就可率军西进,从阴县架桥渡过汉水。最多不过绕行六百里,也就是十来天的功夫,就能让黄祖的水军变成摆设,率军直抵襄阳城下。”

魏延胸有成竹地说道。

看来他此前对朝廷和刘扬双方的形势,以及目前方飞军面临的困难都有所了解,也想出了自己的应对之法。

就算你水军势大,我换个地方渡河不就行了?

当然,大军调动,敌方肯定能看见。所以要是向着下游走,那么黄祖的水师也会跟着。总之方飞凭着几条小船,还是难以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渡河,也无法在黄祖的监视下造船。

可是汉水并不是江水,往西北去上游不远就是莽莽巴山。魏延所说的阴县就是后世的老河口、丹江口水库一带,在修建水库之前,那里群山环绕,水流相对狭窄湍急,大船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