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天子重刑名(2 / 3)

曲还在外县,调集人手还需时间。文和可还有什么要求,只管同朕说。”

贾诩状若沉思,忽道:“陛下,雒阳权贵众多,若遇急事……臣乃外臣,不能时时得见陛下。”

“无碍,朕会安排一个中常侍协助你。”

……

郭胜离开云台殿后,没再回到殿中侍奉,他要做的其中一件事便是与张让等人一起去向段珪宋典等人报喜。

十常侍总归是抱团取暖的,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虽说另外几人中还有未曾参与蛊惑太后之事的。

中常侍也有高低之分,并非每个中常侍都能如张让一般攒下的家产能够得上亿这个门槛。原本十二位中常侍,夏恽病死,杨望早前因罪自杀,剩下六位的家产加起来也比不上最先找到刘辩的这四位。

段珪等人得知张让等被新君委以重任,十分羡慕。

对于宦官来说,若是能得皇帝信重,便是献上全部家产又如何?

更别提若是能得封列侯,传承养子,供奉香火……

现在官运昌隆的曹嵩父子可是他们的榜样,虽然这个榜样投了士人。

尤其是段珪,很是羡慕如今整日待在西园的毕岚。天子为储君时亲口许诺的封侯,在十常侍中不是秘密。

他与宋典等人对着四位先行者拜道:“还请诸公教我等,吾等也想为陛下效力啊!”

……

当日晚间,张让等四人带着他们做好的章程前来拜见刘辩。

而刘辩又对他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先在雒阳建立些耳目,每日汇集重要消息交给朕,此事就交给张公吧,明日张公去寻贾侍中,朕已交代过,张公助他一臂之力即可……”

后段珪宋典等人亦前来拜见。

在之后的时间里,雒阳城中出现了这样一幕,一辆辆车马载着财帛秩序井然地在巷道中前行,有好事者寻根溯源,发现这些车马皆是从宦官的家宅之中运出,往皇宫而去。

后来消息传出来,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十常侍们感念天子的恩德,自愿以家财贴补皇宫之用。这些钱财都是运往少府的,用以填补失去的三年口赋。

当然,为此说十常侍的好话是不可能的,怎么也得骂一句活该。

……

光熹元年正月,辛亥日,朝会。

刘辩在朝会上发布了他的

命公卿、二千石、州刺史举荐名士贤才一人。

又命以公车召海内经学大家荀爽,陈纪,韩融,申屠蟠等十人为博士。

说是成为博士,但只要这些人接受征辟,那么博士只是起点。

而这些人能被征为博士,年龄必然在五十以上。若其真的不想当官,拒绝征辟的理由也很好找。不至于征辟不成反倒有罪,双方都能接受。

刘辩宣布道:“众卿所举名士贤才,有才能过人者,不受名额限制,由朕亲自考察任用。”

虽然刘辩在名额上补了一个补丁,但他知道,这种额外的情况大概是不会出现的。

因为宪帝当初重启党锢之祸,后来又西园卖官谋利,导致不少士人没了对朝廷的信任,不愿为官。

刘辩此举在于表明自己招贤纳谏的态度。

且以这年头举主和被举者之间互相成就的关系,被举荐的人要么有身份,要么有名气。

裙带关系避免不了,可总能淘到一些金子吧!

而且刘辩还记得历史上的一些名字,淘金的难度更低。

而随着未来整顿吏治,这一百多人的去处无需担心。

……

皇宫之外。

关于大赦天下,现实角度有其是否有利于治理之争,经学层面涉及到德与刑的讨论。

在雒阳的郑玄面对太学生们的请教,则先从礼的角度回答了这一问题——“刑德八柄当由天子,恩罚从上而下。事依礼制,凡事处理适当,应无罪凶,灾消不至。”

郑玄虽没有直接回答,却也通过这句话显露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他是天人感应的信奉者,认可天子的权威。

他认为要不要大赦天下,是天子决定的事情。

现在各地有罪犯,有灾祸,原因在于礼制没能得到遵守,这是治理的问题。

由此,他的主张自不必多说。

在雒阳发言最自由的太学生们也分成了两派,这本就是新君允许的事,太学生们加入的热情更高了。

有人直白地问到:“过去几乎一年一大赦,可天下因此安定了吗?”

而此时正值地方上事情最少的时候,一些在雒阳附近为乡吏的太学生回归,他们带来了更现实的声音。

在他们的治理下,几无冤案,获罪者罪有应得,自然也该得到惩罚。

但唯有一种罪犯,让他们于心不忍。

即那些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