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六子(1 / 2)

“这个酱肉怎么闻起来那么香?除了香辛料还有用什么吗?”

“这可是秘方,我也不知道咋弄的。不过知道了也不能说呀。”

李珪虽然想要狼吞虎咽,但是从小学的礼仪不让他这样做,他一边忍着小口小口的吃,一边好奇地看着六子还在背书,他问道:“六子哥,你也需要背算学的东西吗?”

“你以为我喜欢背?你学过?”

“没有,先生都是教我四书五经,他说学这些用不上。”

“小子你多大啊?就学四书五经?你祖上是读书人?”六子本来想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这旭哥让自己学的算学都没用的话,那四书五经更没有用了。

李珪摇了摇头,否认了六子的猜想,他答道:“我十岁了。我们家就是事农而已。不过我太爷爷原来是一家大户的管家,后来大户家败了,但是还有不少藏书,就留给太爷爷了保管了,也算是送吧。”

拿人手短,吃人嘴软,李珪细嚼慢咽这个卤肉,话也变多了起来:“后来我爷爷因着有一屋子藏书,也跟不少读书人往来,也学了不少,可惜他老人家走得早,我父亲就没学到什么。到了我父亲这一辈,更是民不聊生,好在战乱终于结束,虽然我们家迁到了此地,但他也不忘让我跟着先生学习诗书礼仪。”

“我父亲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所以其实我这次是好不容易求着他才能来这里的。”

你爹怕不是想让你读书考取功名,为了家族延续吗?不过现在上面对读书人的态度可是上上等的呀,这东西不能乱吃,话也不能乱说。何况对面才是一个小孩子,跟他较什么劲呢。

可在黎晓旭这段时间的熏陶下,六子已经萌生了许多的想法,比如:按照我旭哥的说法,天下初统,百废待兴,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耗子的才是好猫。能改善民生带领大家走向小康的,才是有用的。

所以想着想着,六子居然忍不住跟一个小孩子开始辩论起来。

“什么叫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发展才是硬道理,你懂不懂?”

“发展才是硬道理?什么意思?那你的意思是读书有错了?”

“我可没有说读书有错,你这孩子怎么还会偷换概念了。读书没有错,错的是这种用读书来改命的想法不切实际。你们读书人难道不知道,真正的君子、英雄应该是为了‘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读书的吗?你们读书人难道不是为了我华夏之崛起而读书的吗?”

六子没想到有一天黎晓旭经常说的台词自己居然也能用得上。

“哪个臭不要脸的、瞅教书的告诉你,除了四书五经其他的都没用了?他是不是告诉你,除了孔孟其他都是一无是处了?来,你同我说说,看我斩不斩他就完事了。”

六子一边展现的自己的辩论功夫,一边摆桌子瞪眼珠子,指着桌上的书和菜,愤愤道:“我虽然是个粗人,是个臭当兵的,但也是讲道理的。你吃的粮哪里来?是不是农人种的?可一个农人每年能种多少地,那地每年能产多少粮?产的粮又够多少人吃?”

李珪突然被问得目瞪口呆,他的先生并没有教过这些给他,他觉得现在才是真正的启蒙时间——被一个伙头兵开蒙了。

“你们李村的情况我不知道,你知道我们村公社一共多少人吗?又有多少成人和孩童,每月吃掉用多少量?这些我都要学着计算,要帮着打理公社的事务,所以算学怎么就没有用了?”

“你学的那些四书五经能帮忙打理?别说你一个十岁的小子了,你先生都不一定能做到。还什么无用之学,就是他娘的扯淡。你一天到晚跟着他学,指定好不到哪里去。”

六子其实也不过十四五的年纪,他五六岁的时候家里人都没了,被远房表亲,也就是小五,带着一路要饭活命。

这俩孩子后来被裴照初的父亲捡了去,也就跟着留在了军中。

所以当时黎晓旭讲那个“开局一个碗的乞丐”的故事,小五和六子都觉得很励志,觉得跟着裴照初,或者说是跟着黎晓旭混,一定有出人头地之时。

当时裴照初要出塞,六子本来由于年纪太小不用去。

他和小五虽然是半路捡来的,但也跟青泰、青宇一样,从小就跟在裴照初身边伺候,也是忠心耿耿的,生怕不跟着几人一起去西域,以后不带他玩了,便央求着得来了这一份苦差。

好不容易回到了自己国家的土地,终于不用再风餐露宿,饱饮风沙,可是裴照初却把他和小五留给黎晓旭。

他其实不懂,公子的举动究竟是什么意思,是要监视黎晓旭呢,还是帮助黎晓旭呢?公子是不要他们了吗?可是青宇也跟着被留了下来。

但该说不说的,跟着旭哥这段时间倒确实是学了不少东西。

李珪被六子吓到了,但是还是有点读书的坚持在身上的,他到:“可是,读圣贤书难道就没有用了吗?”

“读圣贤书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