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下半夜(1 / 2)

张辽一直是一个很会讲道礼的人,不仅自己讲礼,还特别会让别人讲礼,他的剑就这么一直搭在陆风的肩膀上,陆风几乎感觉不到剑身的重量,但是他感觉的到张辽的礼,彬彬有礼的礼,孔子曰来而不往非礼也。

张辽:“你看这样不是很好,贵姓?”

陆风:“姓陆名风,男,七岁,家住王集乡丙排伍户。”

张辽:“人呢?”

陆风:“走了。”

张辽:“去哪里?”

陆风:“应该是去找她们的男人了,女人想男人的时候,往往都是盲目的且不惜一切代价的。”

张辽:“那你还留着干嘛?”

陆风:“我也不太清楚,就是单纯的觉得,我留着会比较符合你想要的互相尊重。”

陈宫:“行了,文远将军,先安排人去护送下两位夫人要紧,夜路难行贼人又多,还是让我来和这位小兄弟聊几句吧。”

张辽:“是。”

陆风:“哎.........”

张辽离去的很果断,走的时候顺便还带走了他的剑,一个小小的陆风根本不需要浪费张辽的时间,在他身上花的时间越久,那两位夫人走脱的几率就越大。

走了一个难搞的,来了一个更难搞的,就武力这方面而言,不管是张辽还是陈宫,陆风一个七岁的孩子肯定都是搞不过的,所以与比起陈宫,陆风更希望张辽能留下,两害取其轻。

陈宫,字公台,东郡人士,作为一个先跟随曹操后跟随的吕布的谋士,陆风一直都有很多问题想要从他身上找到答案。就比如最简单的一个问题,你陈公台为什么背弃曹操选择吕布?如果按照电视剧里的说法,因为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并且理直气壮的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毫不夸张的说,世界上最少有三分之二的人是这么想的,这三分之二的人里面最少有三分之一的人是这么做的,但是敢这么理直气壮说的,估计曹操算是第一个。

如果只是为了这个原因,那陈宫应该投靠刘备,不应该投靠吕布,杀丁原除董卓,吕布几乎干掉了所有提携过他的人,陈宫能容得下吕布,岂能能容不下曹操?

抛开所有的原因不谈,就结果而言,陈宫的这次转台,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自己在史书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老小子这算计的功夫也是可见一斑。不过想归想,现在的场合和条件下,陆风好像并没有提问的权力,甚至就算是陆风提了,陈宫也不见得一定会如实回答,还是安心履行好自己的义务吧,你问我答的义务。

陈宫:“你这个小娃娃,不在家好好的玩耍,跑到这种是非之地做什么?”

陆风:“既然有是非,当然就有机遇。”

陈宫:“小小的年龄倒是懂得机遇的可贵,不过你确定你能把握得住吗?”

陆风:“我感觉,把不把握得住,还得看温侯的不是吗?”

陈宫:“他又不在此处,你看他做甚。”

陆风:“人虽不在此处,但还是能一看究竟。”

陈宫:“看什么?”

陆风:“看他是想死,还是想活。”

陈宫:“谁会想死?”

陆风:“既然想活,有个故事,不知道陈先生愿不愿意听一听。”

陈宫:“夜还很长,不妨一说,就是不知道是否有趣。”

陆风:“应该会让您满意的。”

陈宫:“那我就洗耳恭听了。”

陆风:“话说刘关二位将军于袁公路会猎于淮阴,但有张三爷留守徐州,岂料张三爷喝酒误事,徐州被一批流亡贼寇盯上,夜入徐州烧杀抢掠,幸有吕将军救援及时,徐州得保转危为安,只是刘将军的二位夫人在乱中失踪,巧遇乡村少年,送至刘备军前,此乃前篇。”

陈宫:“前篇有理有据,严丝合缝。”

陆风:“刘备责怪张三爷守城不力,军法处置,但又心系徐州百姓的安危,深感惭愧,终是悟出一个道理,非温侯不能守得徐州一方太平,故自愿将徐州拱手相让于温侯,前有陶公祖三让徐州,后有刘玄德退位让贤,必将美名于天下及后世,此乃后篇。”

陈宫:“后篇峰回路转,妙笔点睛。”

陆风:“所谓二虎相争必有一伤,与其消耗自己便宜他人,不如静观其变的好,曹袁,曹刘,袁刘,当然还有最近十分出挑的孙,合则两利分则两害,此乃结论。”

陈宫:“结论过于激进,不知能否修改。”

陆风:“愿闻其详。”

陈宫:“据可靠消息得知,贼人乃是陈家招来的,玄德公决定与陈家决裂。”

陆风:“氏族陈家?”

陆风很诧异,为什么陈宫会看上在这几年在徐州不显山不露水的陈家,历史或许真的不会因为一个人努力而改变,就算没有陆风的存在,陈宫怕是也一早就想好了,不过有件事情,现在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