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铲除宗室(1 / 2)

本想借着告密扳倒李旦,但是没想到安金藏毫不惧死,即便是索元礼也拥有无数酷刑也没有达到目的。

让武承嗣构陷李旦的想法付诸东流,还落了武则天的一顿奚落。

但是武承嗣贼心不死,搞不倒李旦,他们还要继续搞其他人。

这一次,武承嗣又将目标盯向了李孝逸。

李孝逸在平息了徐敬业的叛乱之后,因功进授镇军大将军,后又转左豹韬卫大将军,授爵位吴国公。

李孝逸素有名望,加上平息徐敬业之功,时誉益重,在李唐宗亲中威望也是越来越重。

虽不是亲王,但是却是左豹韬卫大将军,手握兵权,深为武承嗣所嫉,平日里就在武则天面前进谗言诋毁李孝逸。

在平息徐敬业的叛乱的过程中,武则天之所以用李孝逸平叛,是为了给自己正名,而李孝逸更多的像是个工具。

叛乱平息之后,随着武承嗣的馋毁,武则天已经对李孝逸失去了信任。

又过了两日,铜匦之中出现了一份检举李孝逸的告密信,检举人名为周兴,现为尚书都事,是个从七品的小官,平日里负责收发文书、核对印鉴等杂活。

周兴此时已经头发花白,差不多五十七八岁了。

他在官场混了一辈子,也没能有大的升迁,心中一直对忝为高位的朝中诸臣耿耿于怀。

眼看着就要告老归乡了,周兴哪肯甘心,最近又依附了武承嗣。

武承嗣便指使周兴想办法检举李孝逸等诸位皇室宗亲,这样就可以得到更大的富贵。

他仔细一琢磨,要想引起天后的注意,进入天后的法眼。也确实是要举报一个重要人物才行,算是投名状。

但周兴只是个收发文件的小官,手头上并没有什么关于其他大臣的秘密。

思虑良久,便想到了一个方法,那边是四处打听朝中一些大臣的风闻逸事,然后回来琢磨。

功夫不怕有心人。

这周兴还真的打听到了一件关于李孝逸的事情。

听说李孝逸在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的时候,曾经在自己的部下面前吹牛皮,对自己名字中的“逸”字进行了拆解。

言及名中有“逸”字,拆解道:逸字为走绕兔者,常在月中,月既近天,合有天命。

合有天命...这是帝王才敢说的话。

李孝逸当时说这句话,确实有些孟浪了。或许只是吹吹牛,开开玩笑们而已,谁也没当真。

若不是这次有告密之风,或许一辈子也不会再被人提起。

只是没有想到,很多年后,竟被别有用心的周兴探听到了。

周兴喜从天降,立即写了一封告密文书,将此事上奏,并下了断言,李孝逸心中早谋反之心。

当武则天召集诸位大臣谈论此事的时候。

多数大臣都觉得不可思议,刚开始得告密倒还有一些依据,现在都是一些道听途说的事情,也敢拿来举报?

既然武则天将此事拿出来商议,就说明她已经认可了此事,只是象征性的走个过场而已。

所以这些参加讨论的大臣全都沉默不语,没有人敢表达反对意见。

就在此时,刘祎之却站了出来,说道:“此事来自道听途说,也只是拆解字意,这种谋反的举报太过牵强附会。况且吴国公平定徐敬业之乱,立有大功,岂能因一封道听臆想而来的检举书就成为了谋逆之臣。我看举报之人用心险恶,其心当诛。”

刘祎之公开站出来反对这件事,让很多人感到意外,世人皆知,刘祎之是武则天的心腹。

武则天眉头微蹙,刘祎之此举着实也让她十分意外,心中有些些许的不快,这可是自己看中的人啊!竟也敢反对自己。

不过武则天怎么会在乎一个刘祎之呢,旋即又感到有些庆幸,她又看清楚了一个人的真面目。

我要除掉的人,管他立没有立过功呢,对武则天而言,所有人只是她的工具而已。

武则天盯着刘祎之,沉默了一会儿。沉声说道:“李孝逸虽有叛心,然有功于社稷,死罪可饶,活罪难免,就流放儋州吧!”

“周兴告密有功,擢升为司农少卿。”

一下子由从七品擢升为从四品上的官职,明眼人一样便看出了武则天的用意。

李孝逸也是郁闷,遭受了无妄之灾,刚到儋州不久便死了,死因不明。

李孝逸一案,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

皇室宗亲似乎感受到了一丝不祥的讯号,那就是武则天已经开始举起屠刀了,想要杀谁就要杀谁,心中也开始惴惴不安起来。

就在武则天用铜匦在朝野上下刮起告密风暴,铲除异己的时候。

在安北、安东之地,从年前到年后,暴雪连连,遭遇了百年难遇的极端寒冷天气。

即便是备足了粮草,牛羊依然被冻死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