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安排(1 / 2)

在皇帝解除禁足令的两周以后,陆延均给霍芸书送去了一封信。

“中秋月圆之时,家中会起一场大火。你由西面墙出。一切会有照应。”

信中,陆延均还向她说明了那令溪宋府的情况。

这些天,陆延均把宋家的背景都摸索清楚了。

多年之前,宋老爷正室宋太太将妾室与妾室之女宋芸书逐出了宋府。

二人辗转来到京城,艰难地扎下了根。

宋老爷始终不知实情。在宋太太的欺瞒下,他一直以为二人早已过世。

直到两年前,宋老爷察觉出一些蛛丝马迹,怀疑二人还活在世上,就开始调查二人的去向。

结果,他得知,那小妾多年前已病故,而宋芸书在不久之前因难产而死。

宋老爷悲痛不已。自此便生了一场大病。今年年初,宋老爷也过世了。

而他直到离世,都没有把自己曾暗中调查宋芸书母女一事告诉宋太太。

宋太太一直以为宋芸书母女还活着。

在宋老爷离世以后,宋家的生意也每况愈下,日渐萧条。

膝下无子的宋太太,也愈发感到孤独。

后来,受一位江湖道士的点拨,宋太太决定要找到宋芸书来缓解内心的寂寞与不安。

陆延均的意思是,等霍芸书出逃以后,便用宋芸书的身份进入宋家。

宋家虽不是什么名门大户,但可以给她提供一个光明正大地落脚的机会。

陆延均还说,父皇已决定封他为成安王。不久后,他就要去令溪就藩。

“父皇本无意为我封王。但如今,太子在京中已发展出了自己的触角。此举也是想让我避避风头,远离这纷乱复杂的势力圈子,在令溪好好发展政绩。如此,你来令溪,我也可以照应得到你。”

信的末尾还说,“我知你不是甘愿隐居的人。靖安侯府七年,我相信,你还是与从前没有两样。虽是姑娘家,却又不输男子的心志。所以,若你有什么心愿,就用这宋芸书的身份,堂堂正正地去做吧。”

霍芸书看着这封信,面容平静,却思绪万千。

三日之后,便是中秋节。

清晨,霍芸书跟往年一样,跟着大家去山上祭祖。

她很想寻个借口推辞,去看望自己的爹娘。但想了一想,今日是一个关键的节点。她不希望有任何一个环节出差错。

一路上,霍芸书故意咳得厉害,一声一声,在白日里听来都凄厉无比。

郑老夫人都忍不住道,“回去就请个大夫来看看,开点药。”

“多谢祖母。”

从山上回来以后,郑家众人便开始忙着晚上的中秋宴。

虽然郑家的境况已大不如前,但毕竟是这样重要的节日,郑少翎还是希望准备得充实体面一些。

但霍芸书只是一个人躲在屋里,没有出去。偶有咳嗽声从她房中传出。

院中的闲言碎语,在不经意间飘进了她的耳朵。

“姨娘可真是清闲,大家都要忙得脚不沾地了。”

“没有少奶奶的命,倒有少奶奶的病。”

“咳成那样,谁知是真的还是假的呢。”

凌兰在屋里听了,心中不悦,“这些人,闲得没事,倒嚼起我们的舌根来了。”

说着,她就要出去数落她们几句,却被霍芸书叫住了。

“随她们去吧。往后,谁见得到谁呢。”

这句话,让凌兰心中顿时涌起几分怅惘。

小姐没有办法带她们走。今晚这一别,不知什么时候能再见了。

她走来,拉住霍芸书的手,轻声唤道,“小姐……”

霍芸书笑了笑,也捏了捏她的手。

“我们很快会见面的。”

话音落下,屋外响起了凌月的声音。

“活都干完了吗?”

温和冷静,却掷地有声,暗含威严。

话音落下,院外响起一片悉悉率率的脚步声。三两句“夫人息怒”、“奴婢这就去”穿插其间。

很快,四周就安静下来了。

“凌月倒是越来越像一位主母了。”霍芸书道。

“是啊。”凌兰笑了笑。

下午,大夫过来给霍芸书开了药,说要在屋中静养。

霍芸书早就打点过这位大夫了。所以,旁人问霍姨娘得了什么病,大夫也没说出一个所以然,只说这是老毛病,治不好,只能好好养着。

当晚,众人齐聚郑老太太的屋子里吃饭。霍芸书靠着这位大夫留下的话,心安理得地待在屋里,没有去。

她在静静地等待火起的时刻。

谁知,在万籁俱寂里,她忽然听见,有人在门外轻轻敲了两下门。

霍芸书有些紧张,忙看向凌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