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郑郎中苏州报仇(1 / 2)

铁券丹书 养石轩 1501 字 5个月前

郑瀱见常遇春传唤他的是另一回事,于是内心里也就稍稍平静了下来,开始嬉皮笑脸的对常遇春说:“表哥,您这么突然着急的传唤我来,我还以为是出了什么大事呢,我自己真没什么事,只是担心您这里会有什么大事。”

说到这里可能就会有看官问了:“这个郑瀱究竟和常遇春是什么关系?怎么敢在常遇春面前嬉皮笑脸的称兄道弟呢?”嗨……这还真的有必要在这里说道说道,这其中的缘由。这位郑瀱和常胜将军常遇春,还真的就是有血缘亲戚关系,虽然这些故事也都只是民间传说,但如果用现代高科技来鉴定这两位“DHA”的话,那么这些民间传说究竟是真是假就会一目了然了。

要说这郑瀱和常遇春的血缘亲戚关系,还要从他们的上一辈父母亲那一代说起了。咱们先说常遇春,有人说他是汉族人,也有人说他是回族人,但是回族人是不吃猪肉的,可是常遇春他什么都吃,以前在北蒙山里也有很多野猪,很多幸存的老百姓们,都见过他在北蒙山上,打猎带回来的野猪,就和军兵们一起吃肉,老百姓们家里养的猪,他们也都照样吃……

据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里的历史名将档案里,确确实实的记载着常遇春的籍贯是安徽怀远回族人,父亲常六六,母亲高氏……可为什么还有很多民间传说,说常遇春是山西人,父亲是采药的郎中,母亲是山林母野人熊呢?这是不是有人在故意造谣诋毁常遇春呢?

其实吧,要说清楚常遇春的真实身世,也就要再说一说这位郑瀱,郑瀱原本是上海人,他的父亲就是祖传的老中医,不仅在上海老家开了一个中药铺子,在苏州也开了一个中药铺子。明朝时期的上海,可不像现在这样是全国最大的直辖市,是个非常繁华的大城市。

明朝时期的上海就是在浦东的一个小渔村,那个时候大概是叫“黄浦渔村”,郑瀱的父母就是在那个黄浦小渔村里开了个中医小诊所,用祖传的中药秘方配制着一些狗皮膏药,然后跑江湖走街串巷四处兜售,后来就逐渐的把生意做到了江苏苏州。

那个时候的苏州可比上海的黄浦小渔村繁华多了,自古就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嘛,苏州曾经是江南吴国都城,而杭州也是南宋陪都,所以人文荟萃卧虎藏龙,经济发达市场繁荣。但凡是人文经济特别繁荣的地方,也都在所难免的会藏污纳垢,滋生许许多多的社会乱渣,因此当时在苏州的地痞流氓和风尘女子也特别特别的多。

那位郑郎中平时都是自己一个人出去卖狗皮膏药,而把他的老婆孩子留在家里熬制药材。男人嘛,尤其是中年男人,但凡是生理正常的男人,会有几个不贪财好色的呢?

一开始郑郎中跑到苏州去卖狗皮膏药的时候,身子骨特别好生意也特别的好,每次回家都会带很多银票和财物,有时候自己拿不了还会雇人雇车的,把那些贵重物品带回家。可是后来那位郑郎中从苏州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带回家的东西也越来越少了。他的老婆吴氏就问他是怎么回事?

一开始呢,郑郎中还很耐心的给他老婆解释说:“我见那苏州市场繁华,生意兴隆,于是就在那里又投资租了个商铺,又开了一家郑记大药铺……”

后来他又逐渐解释说:“咱家的那个大药铺,是需要有人照顾的,所以我在那里结识了一帮子朋友,平时的开支也就越来越大了……”

再后来他又逐渐解释说:“我这不是为了照顾我的生意和药铺嘛,你们嫌我带回来的东西少,那我以后就不回来了,你们娘俩以后在家里就自己想办法过日子吧,我在苏州又雇了人帮我熬药制药卖药了。”……再……再后来他就干脆什么也不解释也不回家了。

就这样郑瀱和他的母亲吴氏在家里坐吃山空,生活逐渐贫困了,已经十一二岁的郑瀱,原本在家里是有佣人保姆和私塾先生的,因此从小也接受到了很好的文化教育,可是随着家境生活逐渐的贫困,他家的佣人保姆和私塾先生也都辞职离开了,最后只剩下了他们娘俩依然在家里苦守寒窑,等待着郑郎中回心转意……

终于有一天,郑瀱的父亲郑郎中又回家了,但却是面容憔悴,浑身是伤。两手空空回家的,不用问,那肯定就是他在苏州那边,做生意给赔的血本无归了……

郑瀱的父亲回家后,在周围左邻右舍,亲朋好友们的帮助下,荒废了很多年的郑记药铺又在黄浦小渔村重新开张了,他们家的生活小日子也逐渐又好了起来,但是这一次,郑郎中却不再给郑瀱雇佣保姆和私塾先生了,他这回是花重金给小郑瀱聘请武师和雇佣陪练,他要把小郑瀱培养成为鼎峰造极的武林高手,为什么呀?因为他要带着他的儿子郑瀱重返苏州,去夺回他那个被地痞流氓和风尘女子们给霸占的“郑记大药铺”。

要说中医世家的孩子,练武就是有天赋,仅仅三年的功夫,十五六岁的少年郑瀱,就已经被培养成了,打遍全上海滩无敌手的有名武师了,这一回,郑郎中的家底子又厚实了,腰杆子又硬实了,心里头又踏实了……-

终于在一个风平浪静,天气晴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