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借鉴天顺贡院火灾 我大明自有国情在(1 / 2)

景泰元年,是各种‘诸葛孔明’大行其道的时代,每一方的势力都喜欢玩玩火攻。

至于朱祁钰为什么笃定贡院会着火?

那是因为贡院它真的会着火,也真的会烧死人。

太医‘开错药方’医死皇帝,和贡院‘不慎起火’烧死考生,都是反常识的事情,很多人便觉得这些不可能发生。

并且后世之人,总是喜欢拿大清的经验去反推大明的史实,认为大清发生不了的事情,大明也必然不会发生。

然而我大明自有国情在。

大明的贡院是如假包换地会着火的,也是千真万确地会烧死人的,这就不得不提到我们伟大的天顺皇帝朱祁镇了。

‘天顺七年二月戊辰。

是日,大风,至晚试院火,举人死者甚众,翌日礼部以闻,上命改试于八月。’

这不是野史,这是《明英宗实录》。

‘二月戊辰,会试天下举人,火作于贡院,御史焦显扃其门,烧杀举子九十余人。’-——《明史》。

举人啊,那可是已经有做官资格的高等级读书人了。

天顺七年参加会试的举人应该在一千五百人左右,一把火给烧死九十多个。

嗯,是的,文臣们绝对不是故意的。

朱祁镇将知贡举及监试等官下狱。

然后这位大明天子的操作真是令人拍案叫绝:

对这些监试的官员们,审也没审,罚也没罚,‘寻宥干复任’。

这就是我大明的独特国情,烧死九十余名举子啊,没有任何人为此负责。

别说杀头和贬官了,连个被罚俸的官员都没有。

这要是搁在大清,涉事官员够被砍头九十多次了。

但是在大明,魔幻现实主义演绎地如此淋漓尽致。

然而这并不是结束,后面还有更魔幻的:

礼部认为是试院狭隘,所以才遭受火灾,要求在城中另择一地,改设试院。

朱祁镇命下工部议之。

工部左侍郎霍瑄、右侍郎薛远等人给出建议,上书要求将安仁坊草场改为试院。

朱祁镇给出的答复是:试院仍旧可也,户部草场岂宜擅易。

于是命霍瑄等人自陈罪状。

同时六科弹劾霍瑄、薛远专擅。

最终,霍瑄、薛远及其属下郎中等官皆被下狱。

现实就是这样魔幻,那些涉事监考官出了监狱,官复原职;提出易地改建贡院,以消除安全隐患的的官员,反而进了大牢。

对于朱祁镇的这番迷惑操作,朱祁钰是百思不得其解:难道这其中涉及到了某些妙不可言的帝王心术吗?难道朱祁镇在权谋之道的

那可是死了九十多个举人啊,你一个人都不杀的话,以后别人还会敬畏你这个皇帝吗?

事实就是,这场大火过去不到一年,朱祁镇就领到了大明天子四件套:上不豫、上不视朝、上大渐、上崩。

想到这里,朱祁钰不禁摇头苦笑,当大明的皇帝实在是太难了。

哎,还是及时行乐吧。

朱祁钰命三位宠妃并排平躺在玉床上,然后便做起了不可描述的事情。

……

皇帝在房中潇洒,王通、王琮、赵珄、舒良、逯杲、卢忠、王春、赵璟等人却守在贡院南侧的盔甲厂喝西北风。

众人大眼瞪小眼,既迷茫又无奈。

还是锦衣卫的刘敬、门达比较佛系,直接放弃了这所谓的立功机会,回家搂着小妾睡觉去了。

逯杲、卢忠、王春、赵璟四人是锦衣卫中比较有上进心的,都早早过来,等着抓贼立功。

之前朱祁钰下过诏命,司礼监的秉笔、御马监的三大太监都可以恩荫两名家人为锦衣卫百户。

如今资历最老的司礼监秉笔王瑾,选择了养子王春,家人赵璟出任百户。

成山侯王通,带着自己的儿子王琮,以及天策卫的两千备灾军士,是今天救火的主力。

锦衣卫这四个头目是抓纵火者的主力。

赵珄作为营州中卫的指挥使,代表皇帝在此监督。

舒良作为司礼监秉笔,兼东厂提督,负责居中协调。

反正众人是各司其职,就等着贡院火起了。

不过在场的这些人,只有王春和逯杲,坚定地相信朱祁钰,既然皇帝说了贡院今夜会着火,那就一定会着火。

剩下的人,要么是王通、赵珄、舒良、卢忠这种半信半疑的,要么就是像王琮、赵璟一样,纯粹觉得皇帝是在跳大神。

和朱祁钰接触越少的人,就越觉得朱祁钰是在跳大神。

众人一边喝着浓茶提神,一边面面相觑地发呆。

这些人里,属舒良人缘最好,交际最广泛。于是赵璟便没话找话率先搭茬:“督公,您看今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