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有来哉(1 / 1)

花市灯如昼 左文宁 705 字 6个月前

梅兰竹菊,画中四君子。

眼前的这盏灯彩,共有四面,每一面都绘有一幅小写意的花卉图。

刘珖细赏一时,才说:“我说得不一定对。我觉得,‘四君子’图中的笔法,是学的沈周的写意花鸟风格。概括和提炼性很强,但又笔墨意趣横生。”

王千树笑问:“这么肯定吗?能具体说说吗?”

“两宋时期,宫廷花鸟成为花鸟画的主流,一味追求形似,因此主要采用勾勒、设色、晕染的方式。画风显得富丽堂皇,但这种笔墨游戏,总让人觉得少了些意趣。到了元代,这种写实传统,就分化成淡彩写真、墨花墨禽两类。这两种门类,或者弱化线条勾勒,淡化颜色;再或者以墨代色。这么一来,文人画的因素多了,元画也显得空灵淡雅,而不失严谨造型。”

倪虹含笑睇着刘珖,像是在鼓励他继续说下去。

“明代吴门画派的花鸟画,受到元代墨花墨禽院体画,和文人画的影响,几乎抛弃了宋代的院体画风。就拿沈周来说,虽然也画被院体所青睐的牡丹、芙蓉,但却用水墨写意的方式进行呈现。所以,这又进一步打破院体画与文人画的界限。从表现技法看,”刘珖指着梅花写意小品,“这里的‘四君子’仿照了沈周初期的没骨写生技法,既提炼了梅兰竹菊的造型,更注重文人意气的传达。”

话音刚落,王千树就啧啧称赞,把刘珖猛夸了一顿。

而后,他才笑眯眯地瞥着倪虹,说:“虹虹,你这位朋友,真是你的知音啊。”

刘珖也笑:“我猜到是她画的,但我没有虚夸啊,我是真觉得好。”

倪虹莞尔一笑:“刘珖,你会画画吗?我看你很在行。”

“不会,我只会欣赏,”刘珖如实说,“画论学了不少,画展也看了一些。”

“那没关系啊,你要想学的话,虹虹随时都可以教你,她可是专业的。”王千树似笑非笑,眼风在倪虹、刘珖之间游动。

对于姨父突然的玩笑,倪虹马上回道:“姨父,人家刘导很忙的。还是说正题吧。你不是要刘导看你的‘有来哉’?”

“哦,对对,”王千树笑道,“本来是要看另外一盏的,既然刘导看见这一盏,那就它了。我先取下来。”

取下灯彩后,王千树把它放在空桌上,说:“‘有来哉’,听着很文气,也很活泼,我喜欢这样叫。其实,它还有个通俗的称法,叫‘走马灯’。”

“走马灯,嗯,经常见到。”刘珖凑上前,居高临下地看灯彩的内部结构。

王千树轻抚着灯彩,一一指来:“有来哉,比例合宜、黄金分割,圆、方造型比例为 1∶2。你看,就造型而言,我们这个是四面的,所以就画了梅兰竹菊。除了四面,还有五方、六合、八和等等。”

“四面,这个基数是指的四时吗?”

“对,苏灯喜欢将基数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四面,就是四时的意思。”

“五方,是暗喻五行吗?”

“说对了一半。既可以指五行,也可以指五色——青、黄、赤、白、黑。甚至还可以指五季。”

“五季?”刘珖忖了忖,“是说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代吗?”

万未想到,在年轻导演里,竟有对历史人文如此谙熟的人,王千树眼里的笑意都快流淌出来。

两个人,从苏灯的造型文化,说到绘画、剪纸纹饰,再说到光源工作原理,不觉间就到了午饭时分。

“有来哉的材质,从竹篾变为铁丝;光源也从蜡烛转为灯泡。只有丝绸是一直沿用至今,无法取代,”王千树说,“当然,我这里还用着竹篾。传统古法,到底还是不一样的。”

“王老师,您给我讲讲有来哉的工作原理吧?”

“嗯,你看这儿,我先打开开关啊,”王千树摁下开关,“人们更喜欢叫它‘走马灯’,是因为一启动开关,就会动起来,上面的绘画、剪纸图案,都跟着动起来。这个工作原理,是让热空气上升为动力,带动叶轮旋转。同时,利用光线直线传播的原理,把图像投影到灯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