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酒释兵权(1 / 1)

赵匡胤自己是“黄袍加身”做的皇帝,所以他做了皇帝后,最担心的,就是哪个武将某一天效仿他,也黄袍加身,把自己从龙椅上拉下来。

所以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初九日晚朝时,众官正准备离开大殿,赵匡胤却喊道:“诶,石守信、高怀德你们几个,都留下来喝酒!”

这几位都是高级将领,有些还同赵匡胤亲如兄弟,大家一听陛下留人,高高兴兴都留下了。然后赵匡胤把他们带到小树林去喝酒,你一杯我一杯,不一会就都微醉了。赵匡胤却在这时屏退侍从,叹息一声。

众将问:“陛、陛下叹什么?”--醉酒,结巴。

赵匡胤就开始苦口婆心:“朕如果不是靠着你们出力,是到不了如今

这个位子的,为此朕从内心念及你们的功德。但……”赵匡胤话锋一转,“做皇帝也太艰难了,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朕整个夜晚都不敢安枕而卧啊!”

众将领一听都蒙了,忙问为什么。

赵匡胤说:“唉,朕担心这个皇帝的位子谁不想要呢?”

大家一瞬间全都酒醒了,跪下了磕头:“陛下何出此言,天命已定,大家都没有异心。”赶快表忠心。

赵匡胤:“唉,你们是没有异心,但是你们部下如果想要富贵,把黄袍加到你们身上呢?人在军中,身不由己!”

皇帝说这话,众将肯定慌啊,比征战沙场慌多了,这时候赵匡胤便说,可以给他们指一条明路。

什么明路?

释去兵权,置良田美宅,为子孙

立业。歌儿舞女,欢饮达旦,以终天年。君臣之间再无猜疑,上下相安。

第二天,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等大将均上表声称自己有病,纷纷要求解除兵权。赵匡胤欣然同意,让他们罢去禁军职务,到地方任节度使,并废除了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司。然后另选一些资历浅,个人威望不高,容易控制的人担任禁军将领。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自以为得意,但其实杯酒释兵权带来了不少坏处。

一,导致宋朝后来兵力极弱。

禁军派往外地,3年一轮换,以致“兵无常帅,将不识兵”。北宋的军队互相钳制,大大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导致赵氏子孙们

,纷纷患上了恐惧症:恐辽、恐金、恐蒙古……

二,滋生腐败。

石守信:“累任节镇,专务聚敛,积财巨万”;

王全斌:“破蜀日,夺民家子女玉帛”;

王仁赡:“纳李廷珪**,开丰德库取金宝”;

楚昭辅:“颇吝啬,前后赐予万计,悉聚而畜之。”

……

这些将领当中,有许多是担心赵匡胤猜忌,不得已在后半生扮演“腐败分子”。例如石守信,本是一员仁将,虽作战勇猛,但重义轻利。可自从“杯酒释兵权”后,他突然心性大变,声色犬马,疯狂聚敛财物,“岂非亦因以自晦者邪?!”

故意自黑,装得自轻自贱,自甘堕落,保命罢了。

还有另一位武将王全斌,原本是“轻财重士,不

求声誉,宽厚容众,军旅乐为之用”,“杯酒释兵权”变身成为“侵侮宪章,专杀降兵,擅开公帑,豪夺妇女,广纳货财,敛万民之怨嗟,致群盗之充斥”的污点将领。

其实只不过因为王全斌克蜀,功高震主,赵匡胤已经赏无可赏,如果不来一场严重到“滚出将领圈”的自黑,怎能保住脑袋?!

等等,克蜀又是什么事?怎么突然冒出来?

赵匡胤登基时,继承的可是后周的疆域,巴掌大点的地图。北方有后汉、契丹,南方有南唐、后蜀。赵匡胤自己会打仗,是本朝第一战斗力兼指挥官,便亲自制定了先南后北战略方针,挥师南下。

先打的后蜀,半年不到就攻了下来。

所谓克蜀。

EASY模式,毫无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