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这话不能等到自己走了再说么(1 / 2)

程良人和栗良人的娘家,也都算在秦朝时就显得着的大户人家,没一个白丁。

不提自己之前的现代大学生身份,原主王娡虽明面出身农户家庭,实则是废燕王之后,追溯起来,还有王族血统。

也怪不得从小臧儿就非逼着自家孩子们全都读简习字,识字,能读,能写,这是改换门庭阶层上升的必要条件。

也许只有王族出身的母亲,才有这样的见识和坚持吧。

但有美貌也只能让女子走到唐八子这个位置,还得有足够的运气,唯有内在能让女子走得更远。

刘启不喜欢她也许不因她的阶层,而仅仅——她不识字。

接下来几天,刘启除了上朝,就在猗兰殿里转悠,批阅,顺便把他的小野猪放在肚皮上睡大觉。

刘彘口水盛,只要醒了,看到什么都要抓着尝尝,于是他父亲的胳膊、胸襟和脸颊经常被啃得到处是水渍,有时也像个球一样,突然从他父亲身上滚落下来,又被赶紧捞起。

这小子最让他父亲开心的一点就是皮实,肉肉的耐折腾,也不怎么哭闹,还爱和父亲抢吃的。

刘启爱饮些甜酒,一旦端起那只底霖黑漆彩绘云雷纹的耳杯,他的小胖手就及时伸出来中途截了就把小脑袋凑过去要喝,刘启会撒手,于是酒杯翻转,酒全撒一地,他就津津有味地抱着空耳杯猛啃。

更有时刘启阅简累了,大长腿伸到孩子脑门上,刘彘向来喜欢动的东西,马上张着小手小脚就抱住,整个就像蝉崽子吊攀在大木头棒子上,摇摇欲坠却不落,让王阿渝看了担心又哭笑不得。

儿子成了刘启最爱不释手的玩具。

加上王阿渝动不动说儿子怎么怎么像他,刘启就更高兴了。

王阿渝的说法,来自曾经当年去堂邑时薄太皇太后的老年侍女,她以前在代国照顾过年幼的刘启,刘启自然信。

晚上,会把孩子都一个个抱到别处,两人没羞没臊地颠鸾倒凤。

那真是过了一段幸福知足的日子,王阿渝亦忘记了疲累。

很快到了去东宫给薄太皇太后和窦太后请安的日子,因天气越来越冷,宫里不时传染着绵延不绝的咳嗽声。

因刘彘实在年幼,王阿渝便只带着两个女儿去。

窦太后自住进大夏殿,除了晚上,白日一般都在长信殿里呆着,虽看不见,但切实守在婆母身边。

先帝把薄太皇太后托付给她,她就一直兢兢业业守护着,看不到,人得到,帮不上忙,话得到,而且老人容易寂寞,她可以陪着说说话。

即便只摆一个孝顺的姿态,薄太皇太后也满意了,觉得这个儿媳妇很是贴心。

何况还有快人快语的馆陶公主隔三岔五地过来,讲讲吴越之地的风土人情和笑话,也算告慰了一个孤独老人的孤寂身心。

所以,王阿渝去长信殿给薄太皇太后拜年,也就顺便给窦太后一起拜了。

但那天她去得有些晚,远远看到栗美人、程良人、贾良人都陆续出了殿门带着孩子上了马车离开了。

她进去时,两位老人家都有点昏昏欲睡,对她的迟来很宽容,按她们的话说,女子有了吃奶的孩子,人都是半傻的,能记得来就不错了。

在与后宫人说话时,窦太后都是端庄地坐在薄太皇太后身侧,从来都是微笑或偶尔点头。

王阿渝觉得老人家好慈祥,倒是薄太皇太后偶有忧心忡忡。

薄太皇太后喜欢孩子,握着刘婉和刘婵的小手,也是百看不厌。

老人越老越容易隔代亲,这是血脉里传承的,会忍不住亲近。

王阿渝觉得,薄太皇太后会有这份亲近,窦太后未必有,窦太后与馆陶公主的儿女才有这种神情。

“皇帝还年轻,要督促他多生子嗣,自己的儿女才是最亲的,侄子外甥,都是远一层了,赶到事上,就知道了远的靠不住。”

薄太皇太后有些絮叨,回头看了窦太后一眼,“明年,再去遴选家人子,你来操持。未央宫还有几个大殿空着,西宫都填不满,将来都来东宫,也像我们一样,空出很多殿来。”

王阿渝脑门有点出汗,感觉薄太皇太后说话太不顾忌了。

这话不能等到自己走了再说么?

窦太后只是微笑附合,并不多言。

倒是馆陶公主快言快道:“大母您就放心吧,皇帝后宫怎么少了人呢?您皇帝孙子正当年,以后还会生儿女的。”

薄太皇太后已过耳顺,有自己的直觉,早不站在后宫女子的段位上看问题了,她站在皇帝的角度看。

作为曾经的高帝姬,身经大汉开国五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