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九章 新技术(2 / 2)

明末大寨主 渤海郡公 1558 字 10个月前

> 要知道前线的将士们,可每天嗷嗷待哺,等着用枪呢。

如果因为火器的进步,导致产能大幅度降低,在楚行看来,还不如使用当初的烧火棍呢。

当然,即便是烧火棍,也比大明的烧火棍要强。

毕竟这个世界,是咱烂中比谁好一点,人反而成了最不值钱的东西。

这也是为什么,楚行身为一国之君,动不动就往兵工厂跑的原因。

因为这种事情,他必须心里有数,兵工厂一个月能造出来多少火铳,多少火炮,质量如何,他能武装多少部队。

陈耕耘看了一眼何汝斌,毕竟这些生产线都是经过他跟孙元化优化的,而孙元化是相当不好说话的人的,所以只能由何汝斌开口。

何汝斌对楚行说道:“启禀王上,因为是刚刚组建的生产线,而且技术进行了升级,工匠也没有预想之中的熟练,产量初期肯定是稍微比较低的。目前四月份预计可以生产火铳四百枝,到了五月份预估可以生产五百,六月份的话可以稳定在八百支左右。”

“这是前三个月的产量,等到三个月后,各类生产工具会陆续搬迁到新厂,各类配套也会逐渐建成,再加上我们持续培训工匠,引入新的工人,半年后生产可以稳定在一千五百支以上。”

这个产量已经不低了,因为技术在升级,跟之前打上两三场仗就得扔到垃圾货不一样,现在生产的火铳制造工艺和水平,已经比肩甚至超越了江浙的鸟铳,生产的数量肯定要低一些。

不过对于这个数据,楚行肯定是不满意的,倒不是他不认可扬州兵工生产出来的火器,而是战争不等人。

楚行思索了一番之后,对众人说道:“老枪型继续制造,哪怕质量稍微低一些,先让将士们有枪可以用,哪怕后续质量上来了,再替换也可以。”

没有火铳,主力部队的战斗力是几乎为零的。

为此,楚行要求下面直接大规模先紧急生产一批旧式火铳。

因为生产旧式火铳,不论是人手,还是生产材料都是现成的,用来过度是刚刚好。

陈耕耘也说道:“旧式火铳跟新式火铳不一样,没有必要非要在扬州集中生产,大王可以下一道王令,命各迁徙队伍,暂停迁徙,就地生产。至于耗材,由工部调运即可,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因为大乾的战略重心正在逐渐南下,青州府、安丘县、临朐县的兵工厂作坊,正在搬迁,陆陆续续往海州和扬州这边儿走,在路上肯定是要耽搁一段时间的。

这也是目前火器生产的速度下滑的原因之一。

当然,除去扬州兵工厂之外,海州兵工,淮安兵工也已经投入生产,不过产量都不算高,海州兵工目前月度生产火铳四百支,而淮安兵工则生产三百支。

虽然一个月可以生产一千一百支火铳,对于当下的大乾来说,虽然已经算是够快的了,但是根本就不够看。

因为总体来说,他比之前大乾在山东的生产速度要慢。

而大乾王师作战、扩军对于火器的需求又在提升。

这就导致了大乾的官员们,想尽一切办法在外面搞枪。

说实话,因为战争因素,江浙的火铳越来越难搞,敢搞走私的商人越来越少,就连沈雀一个月也搞不到几百火铳了。

至于东瀛人生产的火铳,质量堪忧,楚行根本不想用。

所以楚行要求,扬州兵工在顺利投产之后,肯定不能只生产新式火铳,技术可以培养,但是老一套不能放下。

楚行希望现在扬州兵工厂可以逐渐满足大乾对于火铳的需要,同时待可以大规模生产之后,又可以大规模生产新式火铳。

毕竟半年后,大乾面临的环境只会更加复杂。

陈耕耘等人闻言,知道大王的心意,纷纷领命。

楚行又在兵工厂转了转,拍了拍刚才加工火铳的工具,“这便是本王曾经说过的车床吧?这玩意搞出来了,也不跟本王说一说呢?对了,水车搞得怎么样了?”

陈耕耘听到这话,却面露尴尬之色,说道:“大王,水车和车床这类工具,在孙大人和何大人的指导下,我们确实摸索出来了,但是实用性还略微有些低。”

听到这话,楚行当下就有些不开心,怎么每次本王想搞点新技术,爬爬科技树,你们就说不好用呢?

当下微微皱眉道:“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