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二章 援军(2 / 2)

明末大寨主 渤海郡公 1648 字 10个月前

府城内的第二兵团将士,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的。

更何况,如果让第二兵团的精锐兵马,折损在青州府的话,哪怕是陈先赟带着第二兵团的其他部队退守山东其他地方,甚至是退守海州,但是实力大损的第二兵团还怎么抵挡明军联军呢?

那可是朝廷的十万大军啊!

而且这十万大军不是那种充斥着大量临时招募的青壮的部队,是一水儿的大明精华。

因为在和大乾王师的数次交战中,明军临时征召而来的青壮除了浪费粮食外,根本就没有发挥出来哪怕一丁点的作用,在参考了以往和伪乾贼军的交战战例,同时也是听取了武之文的建议后,督师马士英采取了不同以往的作战策略。

那就是把临时征召而来的青壮们全都剔除出一线作战部队,一线作战的部队只需要正规军,至于这些青壮们则是挑选出来一部分继续训练,并发给饷银,而这种模式实际上就是募兵的模式了,那些没被挑选中的则是全部充入民夫部队,在后方运输辎重。

这样一来,前线作战的明军战斗部队虽然数量减少了,但是战斗力却是相应的提高了,而且后勤保障的也更加充分。

这种情况陈先赟是知道的,并且已经上报了大都督府。

十万打底的明军正规,那可是一股毁天灭地的力量。

哪怕是大明鼎盛时期,也没说有几次征召十万正规军的操作。

要知道,之前大乾王师在王徐寨前所,莱州府战役之中,击溃的明军,虽然动不动也号称数万大军,但是那往往是总人数的数量。

其中参杂的青壮甚至比正规军还要多。

南下南直隶之后,他们虽然遇到的明军也是数量众多,但是正规军也就那么三五万。

相比之下,大乾的正规军数量甚至很多时候,是比朝廷的官兵要多的是,是占据人数优势的。

如今第二兵团这边呢,如果青州府那边的部队损失完毕的话,第二兵团就只剩下一个第三步兵团以及一个暂编团了,兵力不足五千。

想要挡得住十万明军的进攻是极为困难的。

面对如此困局,一方面是前线将领们绞尽脑汁想办法,而扬州的楚行也是想办法,最简单,最有效,同时也是最直接的办法自然是增派援兵了。

为了解决青州府之围,楚行起用刘青山为第三兵团副兵团长,并命刘青山携带王命,快马加鞭抵达第三兵团,命陈二黑抽调部分主力背上兖州府,以备不测。

因为第三兵团的实力本身就很拉胯,再怎么抽调,也抽调不出多少部队来的。

再者,第三兵团自身的任务也十分沉重,随着第一兵团南下扬州府,第四兵团西进凤阳之后,第三兵团的任务成了肃清淮安府、凤阳府东部、徐州多地的明军余孽,而且还要时刻防范朝廷在海上发起攻击。

陈二黑与刘青山商议再三之后,决定将第三兵团的防务中心,转移到海州城。

同时派遣刘青山率领一个主力团火速北上,与之一同前往的还有兵部的同仁,加快招募新兵的速度。

而这样的部署,也是削减了第三兵团弹压淮安府大部分区域的力量,如此一来就势必要收缩在徐州方向、凤阳府方向的力量,能够维持淮安府的防务就不错了。

别以为大乾王朝打下了这些地方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历朝历代里从来都是不缺乏各种各样的叛乱的,对于明王朝如此,对于大乾王朝同样如此。

这些叛乱有些是野心家自以为看到了机会,用各种名目起兵,有些则是明军溃兵所组成,有些干脆就是那些士绅地主们的私人武装,因为大乾王朝施行的统一农业税政策,尤其是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税等政策,可以说是极大的损害了这些地主们的利益。

为何?

因为他们以前占地成千上万亩,但是却是从来都不用交税的,现在你让他们每年都要缴纳一大批的税收,这得多难受啊。

因此大乾王朝的治下,地主们,尤其是大地主们的武装反抗历来都是层出不穷的,要不然的话,大乾王朝也不会在各县都维持一支治安军了。

甚至有时候这些治安军都不管用,只能是让驻军来镇压。

因为乡下的那些大地主们,他们拥有的武装力量其实并不弱,随时都可以组织起少则数十,多则数百庄丁的军队呢,几个大地主们一串联,就能够拉出一支好几百甚至成千上万人的大军来,没有军队驻防弹压,可是压不住这些大地主们,更加别说推行农业税了。

所以抽调第三兵团的援兵,短时间就只能是用来预防万一了,别指望他们能够迅速北上山东发挥多大的作用。

除非刘青山这员老将可以给自己制造意外之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