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二章力量(1 / 1)

芝兰生于幽谷,虽路远而不掩其香。栋梁起于微末,虽独生而不失其光……  遥远的乡村、或者闹市,总是有人在努力地学习,这是一个普通人光明的出路。  总有开明的父母教育儿女,让他(她)知道读书给你的力量—改变你的人生方向。  又是一年高考季结束了。  对于大多数人没有什么感觉。但经历过刻骨铭心高三生活的那些孩子来说,尤其是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意义重大。  “书记,书记。俺孩子高考成绩出来了,成绩还行。但俺家没本事,学杂费,吃饭一学期得好几千。俺实在没有多少钱让他念书了,亲戚朋友也帮不上多少忙,孩子哭了一晚上,俺没办法了,只能来求你。”  俩个老实巴交的村里人找上了书记叔。  “孩子挺有出息的,考哪了?不错,不错!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难得这伢子肯念书,大家想想办法嘛!别着急,别着急。能帮一定帮。”  书记叔显然比村里人多了一层有远见的思维,这一刻他肯定是想到了顺子的经历。  知识改变命运嘛。  让那家人回去等消息后,书记叔在屋里抽着烟,踱着步。  “咱家那点钱存银行了,别动了。让老大、胜利、三儿几家凑了三千五干现钱,帮一下这家解决一学期学费,杂费什么的,剩下的让那孩子自己找个活干,勤工俭学嘛,养活自己,或者现在在村纸箱厂忙一段时间,攒俩个吃饭钱。”  “行到是行,但这钱还挺多的。”  书记夫人张了张嘴,说了这句话就不出声了。  她非常明白老头子的意思,但她不想让孩子们出大钱,有点肉疼,不舒服。  毕竟这不是三十,五十的零花钱。  八十年代末的几千块钱,也是一笔不小的钱。  即使有人已经脱贫致富了。  “咱这十里八村的,多少年才能出一个大学生啊?更何况这孩子学习成绩不比顺子差。乡里乡亲的,人家找上门来,别说我是大队书记,就是普通人家遇到难事儿该帮也得帮。”  书记叔看破了老婆子的心思。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拉人一把,也是功德无量嘛。这孩子学医的,挺费钱,事儿急,就这么定了。”  “叮铃铃…”的电话响了,老婆子接了。  “啊,顺子啊?找你爸,啊,他在,老头子,老头子……”  滨海晚报一整版,好几天都是记者实地采访,需要救助的高考学子,助力高考学子,也是滨海市一个很好的传统。  滨海市城市,乡村,各个地方都有困难的高考学子,挺多的。  父母别无技能,土坑里创食的;家庭变故,一贫如洗的;身有残疾,病魔缠身的……  帮帮他们。记者发出了真诚的呼喊。  各级政府部门也积极行动了起来,帮忙宣传,筹集一些钱和物资,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看看吧,顺子太知道这帮人的难处了,号召大伙儿有钱出点钱,有力出点力。”  “既然顺子都说了,那咱就出点吧,另外还有一些干净衣服什么的,给他们一些。”  “这就对了吗!咱家人条件还行。人得往远处看。不能斤斤计较那么多,顺子说了,滨海晚报的记者要来采访一下那孩子,叫我告诉那家人准备一下。”  “这是典型的送温暖下乡啊!”  “这是天大的好事儿啊。你快去告诉他家人一声。”  书记夫人也被这好消息大大地感染了。  这雪中送炭的场景终于出现了。  当孩子得知自己终于可以得到学习的助力时,跑到书记叔的面前就跪了下来,满含泪水说不出话来……  一家人哆嗦着身体没说出几句像么像样的话语,一个劲儿地让书记叔坐,坐……  临了:  “孩子,可不能忘了你书记爷爷啊?”  孩子泪水满眶,连连点头……  多年以后,他成了一个著名的医生,再以后,成了一个著名的专家,但桑梓的恩情,他一辈子没忘,尤其是书记叔……  一个多月后,在滨海晚报的会议室里,那些衣着俭朴,到处鞠躬的孩子们每人领取了自己那份学杂费什么的,还有一些崭新的衣服,被褥什么的。  不管以后这些孩子发展到什么样子,但此时此刻那激动的,或者喜悦的表情被相机凝固成永久的回忆,放在晚报醒目的版面上,刻在他(她)们心里……  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这样的场景不时地闪现,也照亮了人性的光辉……  这让大姐的心里有了对宝贝儿子更大的期待,对大姐夫的要求提的更多了,纵然以后是有再多的千辛万苦,她的思维从来都没有改变过。